核心觀點: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員臧夢雅認為,只有千方百計地穩住人民的“飯碗”,讓源源不斷的新招、活招、實招促進就業,讓經濟恢復的基礎效應、穩就業政策的對沖效應、服務培訓的助力效應凝聚起來,才能為落實“六穩”“六!钡於▓詫嵒A,為推動形成新發展格局提供前進動力。
“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堅持經濟發展就業導向,擴大就業容量,提升就業質量,促進充分就業,保障勞動者待遇和權益。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勞動關系協調機制、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更加注重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加快提升勞動者技能素質,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統籌城鄉就業政策體系。完善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多渠道靈活就業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健全就業需求調查和失業監測預警機制。
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2020屆高校畢業生就業面臨許多困難,市場需求下滑,招聘延后。此外,部分農民工也面臨外出務工受阻等難題,就業壓力增大。
但同樣也應該看到,疫情對就業的影響是階段性的。近年來,數字經濟、共享經濟、網紅經濟等迅猛發展,催生了一大批新就業形態,電子競技運營師、全媒體運營師、康復輔助技術咨詢師等不斷涌現的新職業,成為“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亮點。今年以來,國家將支持新業態就業納入文明城市創建和測評中,將促進新就業形態發展成效顯著的城市優先納入創業型城市創建范圍,以此鼓勵地方政府拿出切實舉措支持新業態就業。
同時,各地聚焦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紛紛出臺專項培訓計劃,開發合適的就業崗位,拓寬本地就業渠道,防止收入驟減,強化兜底保障。相關部門創新開展不間斷就業服務,網上“春風行動”、“百日千萬”網絡招聘專項活動、金秋招聘月等活動接連舉辦。人社部會同15個部門出臺促進農民工就業創業的專項政策文件,并大力開展以工代訓、定向定崗培訓、急需緊缺職業專項培訓、職業轉換培訓和創業培訓,滿足農民工多元化的技能提升需求。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穩就業政策已見成效,重點群體就業得到較好保障,就業大局總體穩定。今年前9個月,全國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898萬人,接近完成900萬人的預期目標任務,尤其是大學生和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形勢趨于穩定。截至10月底,全國外出務工貧困勞動力2973萬人,是去年外出務工總數的108.9%,90%以上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得到了產業扶貧和就業扶貧支持。持續深化的“放管服”改革,支持發展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拓展了就業增長新空間;及時出臺的鼓勵吸納、幫助外出、兜底保障等一系列幫扶措施,則全力幫助貧困勞動力以及有就業能力、就業愿望但暫時面臨困難的人員就業。
就業穩,則收入穩;收入穩,則生活安。只有千方百計地穩住人民的“飯碗”,讓源源不斷的新招、活招、實招促進就業,讓經濟恢復的基礎效應、穩就業政策的對沖效應、服務培訓的助力效應凝聚起來,才能為落實“六穩”“六保”奠定堅實基礎,為推動形成新發展格局提供前進動力。(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臧夢雅)
點擊圖片進入專題↑↑↑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文章:為穩就業保民生注入新動能
抓緊抓實抓好就業工作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