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中國經濟網評論員臧夢雅認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勞動保障問題,關乎著眾多家庭的幸福,更關系到就業空間的持續拓展。要織密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網,補齊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職業安全防護短板,打通相關服務堵點。
如今,快遞員、外賣員、網約車司機等新就業形態從業人員為城市生活提供了諸多便利,然而“與人方便”的他們面對的工作環境并不友好,像騎手送餐途中發生意外遭保險拒賠、網約車司機工作超過12小時等問題引發大眾關注。保證新就業形態從業人員的勞動權益,提升城市治理溫度,越來越成為重要的社會話題。
新就業形態是伴隨著互聯網技術應用和數字經濟發展而出現的工作模式,因其工作內容多樣、工作時間彈性大等優勢,吸納了大量勞動者就業。權威數據顯示,全國職工總數有4.02億人左右,其中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高達8400萬人,占職工總數的21%。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勞動保障問題,關乎著眾多家庭的幸福,更關系到就業空間的持續拓展。
不過,由于用工模式較為復雜,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在遭遇職業傷害時往往保障不足,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也相對較弱。此外,勞動關系認定不易、工傷認定難、勞動糾紛調查取證難、相關法律法規有待健全等各類權益保障難題逐步凸顯,給新就業形態勞動權益保障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
這就需要織密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網,補齊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職業安全防護短板,打通相關服務堵點。2022年7月起,北京、上海、江蘇、廣東等7個省市在出行、外賣、即時配送、同城貨運行業開展了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工作,推動“新職傷”保險應保盡保,取得了積極進展。今年以來,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印發了系列指引指南,引導企業依法合規用工,更好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引導勞動者依法合理維權,進一步暢通勞動者權益維護渠道。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健全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新就業形態人員社保制度”,這是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接下來,不妨繼續推廣現有經驗,同時,探索建立更多合理的職業傷害保障體制機制,完善職業傷害保障措施,賦能平臺經濟規范健康發展。
當然,提高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安全感”,政策兜底還遠遠不夠。平臺企業要強化主體責任,通過健全獎懲機制、調整勞動強度、建立溝通機制等,改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工作環境,從根本上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比如,調整外賣平臺配送算法、對連續工作超過一定時長的員工發送提醒等都是行之有效的辦法。
其實,推進職業傷害保障,不僅不是給企業加“包袱”,還有利于分散平臺企業的經營風險,畢竟,企業與職工是利益共同體、事業共同體,加強勞動者權益保障,為企業帶來的將會是更健康、更長久的發展動力。從這個角度來說,平臺企業也應當多關注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
社會發展的溫度體現在“與人方便,與己方便”上,這意味著,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為城市建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就該享受到與之相匹配的勞動權益保障。如此,才是雙向奔赴的意義,也是增進民生福祉的題中應有之義。(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臧夢雅)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文章:如何做到“無事不擾”又“無處不在”?
做好社區嵌入式服務這件“關鍵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