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中國經濟網評論員臧夢雅認為,治理“舌尖上的謠言”并非一日之功。遏制食品安全謠言的產生,需要強化互聯網平臺等環節的主體責任,以強有力的監管手段持續清理整治食品安全謠言,為食品產業發展營造風清氣正的輿論環境。
食品安全問題關系到每個人的身體健康,一直備受關注。然而,網絡上關于食品安全的謠言層出不窮。“醋泡雞蛋再加中藥材,能夠治療中風”“這些一級致癌物,每個人都該看看!”……想必很多人都收到過家庭聊天群里的“養生”文章,標題聳人聽聞、內容夸大其詞,幾乎全篇充斥著關于食品安全的謠言。
為澄清謬誤、遏制謠言,營造健康、安全的飲食環境,在今年的第十五屆中國食品安全論壇上,中國經濟網、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聯合推出《中國食品安全辟謠榜》。
我們從中可以得知,食品安全謠言的產生,一部分是緣于對某些食品形成了固有錯誤認知。諸如“味精是化工產品,對人體健康有害”“大白菜長了黑點就不能吃了”此類說法,其實都是謠言。還有的是因為對食品領域某些新興概念、新興產業的理解認識“以偏概全”。比如,“零添加食品就是健康的食品”等。
那么,為何食品安全謠言一直擁有生存空間?部分民眾愿意信謠、傳謠,與認知水平有關,也與面對食品安全問題時的信息不對稱有關。食品產業高速發展,新概念日新月異,部分人群缺乏科學判斷力,難辨真假。當他們無法迅速獲得權威可信的信息時,出于對健康的追求,往往抱著“寧可信其有”的心態,去聽信那些離譜的“養生科普”“專家建議”。
而且,互聯網的高速發展讓信息傳播愈發便捷,也讓謠言傳播更加快速,進而持續迷惑、誤導著公眾。當然,在這一過程中,也不乏別有用心者,利用公眾的焦慮情緒和信息不對稱,通過虛假宣傳、假借專家名義、標題黨引流等手段來造謠,謀取非法利益。
“造謠一張嘴,辟謠跑斷腿。”食品安全謠言危害很大,不僅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也不利于我國食品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前不久,中央網信辦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與中國科協科普部聯合發布《2024年度上半年社會民生領域網絡辟謠榜》,其中就涉及食品安全領域。此次論壇推出《中國食品安全辟謠榜》,也是從權威角度梳理辟謠內容,旨在進一步維護食品安全環境。
遏制食品安全謠言的產生,需要強化互聯網平臺等環節的主體責任,以強有力的監管手段持續清理整治食品安全謠言,為食品產業發展營造風清氣正的輿論環境。同時,還要對一些長期散布不實信息的機構及個人加大懲罰力度,斬斷其背后的利益鏈條。
如今,食品行業的數智化轉型升級如火如荼。發揮數智化應用功能遏制食品安全謠言,也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可以利用大數據和網絡追蹤技術,追溯謠言的源頭,第一時間粉碎謠言;或搭建官方辟謠平臺等,以科學權威的聲音擠壓謠言傳播的空間,強化公眾對謠言的正確認知。
部分民眾容易跟風聽信“偽科學”,這也折射出我國居民科學素養還有很大提升空間。為此,還要加強科普宣傳,確保民眾能夠便捷地獲取權威、真實的食品安全信息,從而提升科學判斷力。當然,治理“舌尖上的謠言”并非一日之功。隨著相關信息的逐步公開、溯源體系的不斷完善,那些謠言必將逐步失去生存空間,消費者也將享有良好的食品安全環境。(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臧夢雅)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文章:守牢“從田間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線
守護外賣安全,樂見騎手“吹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