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近日,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區政府網站發布的一條公示信息引發熱議。該公示顯示,一名合肥人在六安市裕安區同一個小區購買了44套房子。按照當地的補貼政策,該房主共獲得約80萬元補貼。上述公示信息現已被刪除。21日,六安市裕安區回應稱,經調查,該男子系該樓盤開發項目承建商,44套住房系該樓盤開發企業采用房屋買賣方式以房抵工程款。同時,該購房戶80萬元補貼尚未兌現。下一步將在補貼兌現之前,由裕安區購房補貼審核小組進一步審核把關,對不符合補貼政策的購房戶堅決取消補貼資格。
不合理的補貼政策只是無心之失?
買44套房仍然享受補貼的事情,曝出當地補貼政策的一大漏洞,但這一漏洞到底是無心之舉,還是有意為之,則頗值得深究。如果是無心之舉,說明當地政府出臺相關政策的過程缺乏科學論證,過于隨意,不夠嚴謹;如果是有意為之,則說明當地政府出臺的相關政策從一開始就是為去庫存而去庫存,并且有“不擇手段”的意味。不違規的荒唐補貼,暴露出政策的不合理。【詳細】
這種“平等”的補貼政策存在不少問題:其一,不是真正的去庫存,庫存只是從開發商手里轉移到炒房人手里而已;其二,有鼓勵炒房哄抬房價嫌疑;其三,此舉讓納稅人看到財政支出存在隨意性的問題。【詳細】
把去庫存異化為炒房的傾向值得警惕
80萬元的補貼,相當于獎勵了該房主兩套房,更不用說房價上漲后的利潤,憑什么對于富人如此慷慨呢?更何況拿的還是納稅人的錢。其實也不難理解,地方政府擔心的未必是高庫存,而是房地產疲軟之后,開發商拿地熱情下降,到頭來影響自己的財政收入。【詳細】
這樣的行為,不僅不是去庫存,反倒會讓地方政府看到炒房的實惠,從而進一步增加對土地財政的依賴,那么接下來還會盲目增加太多的庫存,畢竟土地財政的邏輯實在是太誘人、太省事兒。如此之大的補貼,已經把鼓勵購房異化成了炒房,這顯然與中央去庫存的精神背道而馳。如此極端的購房個案,卻足以暴露出當下不少地方政府對去庫存所存在的誤區,這是很值得警惕的。【詳細】
購房補貼如何才能最大程度發揮政策價值?
理論上說,買房是一種商業行為,應該尊重市場規則,行政之手不便干預。之所以許多地方紛紛出臺購房補貼政策,是因為房地產在這些地方是支柱型產業,庫存量太大會直接影響地方經濟,于是在萬般無奈之下出此下策。也正是因為其本身有“越位”嫌疑,所以在政策制定和實施過程中,尤需注意謹慎和精細,兼顧多方利益,以防產生負面效應。
譬如在擔負“去庫存”、為企業減負的職能之外,購房補貼還應更多為普通民眾購房提供政策優惠,如此才能最大程度發揮政策價值。這就需要政府在出臺政策時科學決策、精準投放,而不能囫圇吞棗、跑偏方向,讓原本就很稀缺的公共資源“錯配”給了不該擁有的群體。【詳細】
只要條件成熟,購房補貼政策應徹底退出。因為經過一年多去庫存,很多城市的庫存已大幅下降,即使有的城市庫存仍偏高,也應交給市場去消化,政府不能一直當樓市“奶媽”。更重要的是,要健全政策法律和市場機制,給樓市裝上“穩壓器”,防止高庫存,不再被迫去庫存。【詳細】
微言大義:
@欠良民:憑什么拿納稅人的錢這么花?
@呵呵包包噠:既然有政策,人家幫忙消化庫存,就該領這個補貼啊!
@盛志誠:這個事情,即使是渾水摸魚,也是于法有據,但合規并不意味著合情合理,并不意味著理解萬歲。
@項先中001:拿公共財政去補貼一種商品的買家,政商之間的利益輸送關系是再明顯不過了。
@乖禰過分美麗:房價就是這么漲上去的……
中國經濟網編后語:
“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是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中國房地產市場的明確定位。那位用被拖欠的工程款“買”了44套房的承建商,究竟是不是一開始就奔著炒房去的,現在已經不重要了。問題的關鍵在于,80萬元補貼所傳遞的信號,明顯與中央精神背道而馳。豎立錯誤的市場典型,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都可能導致“火上澆油”的負面嚴重后果。在購房補貼這個問題上,說一千道一萬,需要明確的是,即使在去庫存的壓力之下它暫時被允許存在,也應當是用來補貼住房的,而不是用來補貼炒房的。
回顧:往期“經”點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