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短期來看,技術進步會帶來“替代效應”。但長期來看,技術進步也會帶來“創造效應”。不管是行業、企業還是從業者,只有保持開放和包容的態度,理性面對,才能在變革的時代里更好地掌握主動。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技術進步對就業的廣泛影響日益引發關注。日前,《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意見》提出“積極應對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快速發展對就業的影響”,這對于我們應對智能時代的到來,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長期以來,絕大多數人對包括自動駕駛等一系列人工智能技術引發的社會風險雖有討論,但潛意識中一直將其作為科幻場景,心理上并沒有做好準備。因此當無人駕駛出租車在一些地方以極具競爭力的姿態進入現實時,不可避免地引發了爭議甚至焦慮。就業,既關系企業運營、宏觀經濟,也關系千家萬戶、民生冷暖。技術迭代更新速度不斷加快,我們該如何應對?
事實上,縱觀人類歷史,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會帶來新的社會分工。比如,鐵路和汽車的出現,對馬車夫產生了巨大沖擊;手機的普及,讓BP機接線員沒有立足之地。短期來看,技術進步會帶來“替代效應”。但長期來看,技術進步也會帶來“創造效應”。新技術大規模應用,能夠推動產業升級,提高勞動生產率,減輕人們的工作負擔,創造新的就業崗位。
枯燥的重復勞動由機器代勞,繁重的體力活兒讓機器完成,這些都是科技進步帶來的紅利。2022年新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比2015年版凈增了158個新職業。前不久,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公示,擬增加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員、智能制造系統運維員等19個新職業。新職業背后,往往伴隨著較大的人才需求和用人缺口。一批批新職業的涌現,擴大了就業崗位增量,為勞動者打開了就業新空間。
某種程度上,自動駕駛會淘汰部分傳統駕駛崗位,但也會催生出新的職業領域,如無人駕駛技術研發、測試、維護等。這些為勞動者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就像無人駕駛出租車平臺在招聘自動駕駛安全員時,明確表示有網約車、出租車、公交車等客運經驗或貨運經驗的優先錄用。
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還有諸多想象空間,未來會帶動就業結構升級,促進勞動力市場的深刻轉型。對于日新月異的新興技術,我們不能因為短時的陣痛,就盲目排斥或叫停。事實上,科技的發展,想擋是擋不住的,咱們不做也會有其他國家做。有機構預測,到2030年,中國智能網聯汽車市場規模有望突破5萬億元。面對如此萬億藍海,為搶奪市場先機,必然爭雄者眾。
當然,我們也不能忽視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短期就業壓力,要平衡好科技進步與社會影響,確保在享受科技紅利的同時,妥善應對其帶來的挑戰。這就需要強化就業優先導向。比如,對于職能部門來說,要努力創造更多高質量就業崗位,科學研判人力資源發展趨勢,建立更加靈活的社會保障體系,為那些因技術變革而失去崗位的人員提供失業保險、職業轉換指導等支持;商業公司推動新技術時,則應以人為本,做好社會風險評估,避免短期內出現過于劇烈的沖擊。
適應時代才能不被淘汰。不管是行業、企業還是從業者,只有保持開放和包容的態度,理性面對,才能在變革的時代里更好地掌握主動。(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梁瑜)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文章:因地制宜發展自動駕駛
構建就業友好型發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