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工廠直播”最近悄然興起,成為部分直播間的“流量密碼”。近日,有媒體調查發現,個別直播間的“工廠流水線”實際上是人造假景,引發爭議。
假的流水線,真的沒誠信
有的“流水線”不過是道具偽裝,輸送帶“循環往復”只是障眼法;有的“工廠車間”也不過是搭建的場景,幾平米大小的地方卻營造出幾萬平米的即視感。自然,這些直播間售賣的產品,也并非工廠直發。【詳細】
在很多消費者認知中,“工廠直發”“源頭廠家”“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等,意味著更優惠的價格、更極致的性價比。然而,個別機構和主播利用這種心理,人為搭建假場景,對不少消費者造成了誤導。這些虛假宣傳可能獲得一時的流量和關注,但涉嫌侵犯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和公平交易權。【詳細】
“流水線造假”誰之過?
關于“流水線造假”問題,個別主播和商家難辭其咎。對有的主播來說,開設工廠直播間成本高,既要與工廠達成合作,又要解決現場的收音、信號等技術問題,還有的無菌車間不允許直播。直接“造假景”就容易得多了。再加上個別平臺疏于把關,讓有的主播鉆了空子。【詳細】
直播帶貨創新了消費場景,豐富了消費供給,這一新型商業模式無疑值得肯定,但發展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問題。究其原因在于“臺前幕后”主體多,“人貨場”鏈條長,“線上線下”管理難,消費者舉證難等。【詳細】
直播帶貨務必誠信為本
“鐵打”的平臺,“流水”的直播。不同時間會有特定流行的直播方式,但可能很快就會被新的趨勢所取代,所以要壓實各方責任,完善常態化監管機制。尤其對于直播平臺而言,應該建立更為嚴格的識別、處罰機制,同時設立流量和推廣的限制。有專家建議,應在虛擬場景中添加顯著標識,一旦出現虛假宣傳、誤導消費者等行為,平臺應及時采取措施進行干預、下架等。【詳細】
對直播間從業者來說,比剔除假流水線更重要的,恐怕是多想想如何獲得消費者的信任。唯有主播加強自律,平臺加強審核,監管加強處罰,讓直播帶貨回歸到真誠、實惠、便捷、有趣的軌道,直播間的流量才可能不斷流。【詳細】
(以上綜合光明網、南方日報、廣州日報、北京晚報)
V視角:
@秋天的風:虛擬直播可以,但產品安全和質量必須有保障。
@時光:期待直播行業健康長遠發展!
@跳馬甲:有些假流水線還是很容易看出來的。
@鈴木魚:AI合成確實不好辨別,平臺要繼續加強監測。
中國經濟網編后語:
直播間里,不管是“一眼假”,還是“好萊塢式大片”,個別帶貨主播如果把消費者當傻子,那么最終將被市場拋棄。真正以誠信為本,把消費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直播帶貨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直播經濟發展來之不易,絕不能讓個別“蛀蟲”破壞整個行業的生態。
回顧:往期“經”點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