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調查發現,不少打著“工廠直發”“工廠實景直播”等口號的直播實為假景。用戶在屏幕上看到的工廠流水線,實際上是臨時搭建的“偽流水線”——有的借助傳送帶等道具營造出虛假生產線;有的直接用綠幕、AI打造了一個虛擬工廠。(11月11日《法治日報》)
真實感、現場感,是直播帶貨較之其他線上購物的優勢所在。越是貼近生產線的直播間場景,其真實感就會越強——主播在工廠講解,既能讓消費者“現場感受”,激發他們的購買欲,也能塑造“價低貨好”的印象,展現商品的性價比。目前,從家具、服飾、食品到電子設備、工廠裝備,很多直播間都走進了工廠。然而,用戶看到的是“工廠,直播,出貨”,一些直播間上演的卻是“道具,拍攝,開播”,“你以為是工廠直播現場,實際上只是對方精心搭建的‘虛擬工廠’”。如此以假亂真,不僅侵犯消費者知情權,也涉嫌虛假宣傳。長此以往,必然會對行業產生負面沖擊。
誰之過?造假主播和商家難辭其咎。對一些主播來說,開設工廠直播間成本并不低。比如,要與工廠達成合作,要解決現場收音、信號等技術問題,有的無菌車間甚至不允許直播。比起一項項解決問題,直接“造假景”容易得多。平臺也難卸其責。事實上,無論是帶假貨,還是造假景,說到底都是直播的一種套路,是虛假宣傳的“慣用伎倆”。一些平臺或是為了流量選擇放縱、任其發展,或是疏于把關、審核不嚴,導致“流水線造假”發展為“比比皆是”,極大地影響了直播間的生態。
直播間不是影視城,豈能任由“假景”禍及消費者?還是當拿出更細化的治理方案。如,以虛構場景充當背景的直播間,必須在醒目位置標注說明;對潛在的虛假宣傳仔細甄別,依法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