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下單“俄羅斯貨”了嗎?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最近涌現出一批打著“硬核俄貨”“俄羅斯商品館”名號的店鋪,配上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和中俄文混雜的標語,還“挺像那么回事”。部分消費者抱著試一試的想法前來選購,也有細心的人發現了其中的“貓膩”——商品質量良莠不齊,“俄貨”也可能壓根就不是進口貨。
俄羅斯商品在國內迅速走紅,離不開網絡信息的推波助瀾。許多消費者看了太多“戰斗民族”的段子,從旅游博主的視頻中了解到部分俄羅斯產品“真材實料”“量大管飽”,若是再被平臺“精準推送”,或是“商品館”開到了家門口,難免會心動。
這份“心動”無傷大雅,有人“捧場”也不失為一種善意。但無論是“為情懷買單”還是“為好奇付費”,不妨先擦亮雙眼審慎辨別。許多網傳圖片中的“俄貨”不過是在產品名中加上了“俄羅斯風味”;有的看似是“源頭直供”,一看產地是“東北造”;甚至連店員也承認部分產品“摻水”,毛利率很高。這些“假俄貨”若是做法正宗、真材實料,部分消費者或許還能通融一二,權當是圖開心;若是假冒偽劣還虛標高價,擺明了“收智商稅”,不單是消費者不買賬,還可能平添一場“誤會”。
辨別方法其實不難。先問常識,“俄羅斯輕工業并不算十分發達,沒聽過的產品要警惕”“我媽說買了俄羅斯的椰子糖,這地方產椰子嘛?”評論區里,網友的調侃其實也是提醒。再看標識和產地,要分清“進口產品”和“授權生產”,不要落入商家的“文字陷阱”。
也要看到,部分無良商家瞄準辨別能力較弱的中老年群體,甚至通過直播、群聊團購等方式進行虛假宣傳,通過線下活動等渠道烘托氣氛。這樣的行為存在誤導消費者的嫌疑,侵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和公平交易權,市場監管部門理應及時介入、規范市場秩序,視頻和電商平臺也應擔起責任、提高警惕,加強資質審核和內容管理。
話又說回來,到底有沒有真的“俄羅斯國家館”呢?事實上是有的,就在上個月中旬,粵港澳大灣區首家俄羅斯國家館落地深圳福田,這也是國內繼上海、哈爾濱、成都之后的第四家俄羅斯出口中心授權館。它由中俄合資企業全權運營,主要起到宣傳展示俄羅斯食品和文化的作用,消費者可品嘗購買。換個角度來看,到現在為止,通過官方授權開的店也就只有四家,里面賣的主要產品也大多是俄羅斯面包、冰淇淋、巧克力等公眾熟悉的商品,這其實也是在提醒我們——“正品授權”的少,“渾水摸魚”的多。廣大消費者在“激情消費”之前,最好是先查閱相關信息和資質,選擇自己熟悉的商品,避免上當受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