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杠桿可以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保證資金流循環暢通、經濟生機盎然,不可避免地會利用債務杠桿。小到企業做大做強,大到國家推動宏觀經濟快速健康發展,都少不了利用債務杠桿。
作為今年一攬子增量政策的“重頭戲”,我國最新亮出的12萬億元地方化債“組合拳”正在加快落地。截至12月5日,已有23個省(區、市、計劃單列市)發行再融資債券,合計發行14595億元,發行進度占2024年額度的73%。
杠桿可以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保證資金流循環暢通、經濟生機盎然,不可避免地會利用債務杠桿。小到企業做大做強,大到國家推動宏觀經濟快速健康發展,都少不了利用債務杠桿。因此,不必帶著有色眼鏡看債務,而應基于經濟發展的客觀情況和現實需要看債務。債務融資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確地認識債務融資、適當地利用債務融資。
債務在地方政府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了不少積極作用。我國地方政府債務形成了大量有效資產。各地政府債務支持建設了一大批交通、水利、能源等項目,很多資產正在產生持續性收益,既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也是償債資金的重要來源。但也要看到,當前一些地方隱性債務規模大、利息負擔重,不僅存在風險,也消耗了地方可用財力。過高隱性債務形成的巨額利息已經成為一些地方政府推動經濟發展的阻礙。為進一步摸清“家底”,2023年末,經過逐個項目甄別、逐級審核上報,中央確認全國隱性債務余額為14.3萬億元,并要求在2028年底前全部化解完畢。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12萬億元地方化債“組合拳”應時而出。
12萬億元地方化債“組合拳”的關鍵是“置換”。“置換”并不是減除地方政府的償債責任,而是通過發行期限結構更加優化、利率更低的地方政府債券,逐步替換以銀行貸款、公開市場債券、非標債務等形式存在的地方政府隱性債務,以此推動隱性債務顯性化,地方債務管理更加規范透明。地方政府仍然是還債主體,承擔還債責任,只是還債期限更優化、利率更低,短期還債壓力也能得到緩解。債務置換以后,償債主體不變,這不僅能有效避免地方政府持續“借舊換新”的風險,也可以讓其“松一口氣”謀長遠、輕裝上陣拼經濟、騰出空間惠民生。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完善政府債務管理制度,建立全口徑地方債務監測監管體系和防范化解隱性債務風險長效機制,加快地方融資平臺改革轉型。本輪12萬億元地方化債方案正是對有關重要部署的貫徹落實。
化解隱性債務的最終目的是引導地方政府規范利用債務杠桿、強化債務管理,堅決杜絕新增隱性債務。地方融資平臺公司是隱性債務增加的主渠道。因此,為避免隱性債務新增,就要加快推進地方融資平臺改革轉型,讓平臺公司由“融資公司”變為“投資公司”,成為促進高新科技公司的“伯樂”,成為助推產業轉型升級的耐心資本。
越是面對復雜形勢,越要善于在改革發展中解決問題。統籌抓好化債和發展,就要在高質量發展中推進債務風險化解,以化債為契機倒逼發展方式轉型,在改革創新上邁出更大步伐,在化解債務風險中找到新的發展路徑。(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喬瑞慶)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文章:專項債組合拳擴投資惠民生
加力化解地方政府債務一舉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