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去美元化”已經成為全球熱議的話題。理解“去美元化”可能需要多維度的思考。國際貨幣最終是國際市場選擇的結果,主要靠的是貨幣的國際市場聲譽機制;地緣政治會影響國際市場選擇,但地緣政治變化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交易技術能夠開拓新市場,降低交易費用,但交易技術本身無法替代貨幣的國際聲譽。交易技術、地緣政治和市場聲譽機制都會影響“去美元化”,其中,最根本的還是貨幣的國際市場聲譽機制。對于全球化來說,上述三種“去美元化”方式的含義差異巨大。
維度一:交易技術。交易的可獲得性及成本是衡量國際金融體系效率的重要維度。現行國際貨幣體系在這方面存在明顯的改進空間。在很多國家,能夠獲得國際金融服務的客戶不足,且成本昂貴。2022年5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曾指出,當前國際匯款支付的平均成本為6.3%,這意味著每年中介機構拿走了本應屬于低收入家庭的高達450億美元的資金。由此,IMF呼吁推動跨境支付的現代化,認為低效的支付體系會阻礙包容性經濟增長。IMF建議“各國共同開發一個全球公共數字平臺——一個具有明確規則的新支付基礎設施——這樣每個人都可以以最小的成本、最大的速度安全地轉賬。它還可以連接各種形式的貨幣,包括央行數字貨幣”。目前全球重要的支付系統大多屬于發達經濟體,并處于國際金融中心的位置。2015年中國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正式上線運營,成為重要的全球支付系統之一。
因此,交易技術可以拓展市場,增加跨境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和降低成本。同時,合作區域的這種交易結算系統會提高區域內交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如果放在一個全球開放的體系下,這種系統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當前國際貨幣體系支付系統的不足。交易技術雖不能替代貨幣的聲譽,但確實可以增加合作國貨幣之間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對美元的依賴程度,有“去美元化”的邊際作用。
維度二:地緣政治。地緣政治變化是國際貨幣體系變化的底層因素,因而地緣政治性的“去美元化”往往比較激烈。或者說,地緣政治的“去美元化”是一種比較激進的“去美元化”方式。典型的是2022年2月俄烏沖突爆發后,歐美對俄羅斯實施了多輪制裁,俄羅斯基本被排除在美元、歐元貨幣體系之外,俄羅斯被“去美元化”。俄羅斯也存在主動的“去美元化”過程,大約在2018年前后,俄羅斯在外匯資產中清空了美債,大量外匯儲備以歐元形式持有。
地緣政治的“去美元化”往往是由于潛在的、激烈的地緣沖突導致的,對全球經貿投資格局會產生深遠影響,全球市場會出現分割,不利于全球分工協作帶來的效率改進,對全球化來說是負面的。尤其是,地緣政治本身的不確定性會帶來反復,會加大塑造全球經貿投資格局的成本。
維度三:市場聲譽。利用這種方式“去美元化”一般不太會逆轉。一種貨幣在國際市場上的聲譽越來越好,該貨幣的國際化程度會不斷提高。一種貨幣要獲取國際市場上的聲譽是很難的,用通俗的話來說,最高級的東西往往最難得到。
貨幣的國際市場聲譽確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很艱難。貨幣的國際聲譽包括的內容也比較多,有幾個主要方面:第一、穩定幣。對內價格穩定,對外價格(匯率)也需要穩定,貨幣具有相對穩定的國內國際長期購買力。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做到這一點難度很高。第二、為國際投資者提供較高的、可持續的投資收益率。這需要有足夠大的國內資本市場供國際投資者使用。第三、可以為國際市場提供數量多、有價值的產品,供國際消費者使用。第四、有比較完善的保護投資者利益的法律制度,為國際國內投資者提供穩定的預期。第五、便利化交易和資本流動的制度安排。貨幣的聲譽最終會體現在國際計價、交易結算、跨境投資和外匯儲備等形式上。
一般來說,一個國家經濟實力越強大,對全球的影響力越大,其貨幣的國際聲譽也會越高,其貨幣就會被國際市場更多使用,這個過程也是“去美元化”的過程。
依靠經濟實力,通過市場聲譽實現“去美元化”,可以比較穩定地降低國際交易中對美元的過分依賴。“去美元化”不是不要美元,而是要通過美元背書,提高本幣的國際市場聲譽,這一點在理解“去美元化”中不容忽視。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原常務副書記、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