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少市民的微信朋友圈和微信群被一條題為“太囂張!武鳴一男子當街對一老人‘動手’!”的文章刷屏。南寧武鳴警方發現該網絡輿情后,立即對該事件展開調查。調查顯示,南寧一家自媒體公司管理者楊某為了提高閱讀量,在微信公眾號發布了一條未經核實的虛假新聞,造成嚴重不良社會影響。5月6日,楊某被武鳴警方依法行政拘留5天。(5月8日《南國早報》)
開篇一張圖,故事全靠編。很多自媒體在運營中,為了博取眼球,賺得流量,完全丟失了信息傳播的基本底線要求。網絡絕非法外之地,新聞中南寧一自媒體公司僅憑網傳的一小段視頻,就能憑空編造出一個故事來,并貼上“勁爆”的標題,以提升賬號關注度。誠然,此番做法,在短時間內,的確賺得了流量,吸引了用戶,但最終還是逃不了法律的懲罰,落得鋃鐺入獄的下場,不論怎么算,都不劃算。
自媒體賬號因散布謠言、“沾人血饅頭”蹭熱點等問題而“失足”的不在少數,輕則受到平臺警告、重則關停下線。但即便再嚴加管教,還是有一些自媒體賬號仍然不守規矩,縱使制造新聞也要去蹭流量。還記得去年擁有龐大粉絲量的“二更食堂”就因發布“滴滴司機殺害空姐”一案的不當推文,落得永久關停的結局。這些典型案例,卻沒能換得一些自媒體平臺的“痛定思痛”,對以“流量為王”的經營方式進行必要的糾偏糾錯,而是大有愈演愈烈之勢。
按照事件自媒體公司管理者楊某的說法,杜撰故事的起因是在一個群里看到一段8秒鐘的視頻,覺得場景與某地相似,不經核實,就發布了“男子當街動手打老人”的文章,引起了輿論的關注。類似楊某的操作,也正是自媒體運維管理中的難點和痛點,自媒體數量龐大,在審核、監管中難以全盤兼顧,就使得一些自媒體管理者長期踩著法律的“紅線”賺取流量,贏得生意。
實際上,近年來,國家及各地網信部門對自媒體平臺的管理逐漸加碼,對一些存在問題的賬號采取頂格處罰。去年底,國家網信辦關閉9800個自媒體賬號,隨后,各地也是“戰績”不菲,對一些違法違規的自媒體賬號直接采取關停和下線處理,很好地凈化了網絡生態。人們也不可因為一些自媒體賬號的違規而否定整個工作的成效,但相關監管部門也應認識到,互聯網管理、自媒體平臺監管不是一陣風就過去,而是需要持之以恒、久久為功,一錘接著一錘敲。
對此,我們有必要從“看圖就能編造出一個故事”的案例切入,對自媒體賬號管理來一次“回頭看”,可探究思考對一些虛假消息的事前預防措施,比如可采取自媒體信息多級審核制度,暢通投訴、舉報通道,平臺對一些存疑、有漏洞的信息進行必要攔截,在技術上將防范關口前置,減少不實信息對人們正常生活的干擾。
話題再回到南寧這家自媒體平臺發布虛假信息案例上,管理人員受到5日行政拘留,其警示意義便在于給一些自媒體平臺敲響了警鐘——不論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都該守規矩,不可肆意妄為,更要認識到網絡絕非法外之地,參與網絡活動的每個人都必須對自己的一言一行負責。否則,等待的將是法律的嚴懲。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