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京報報道,近日,河南洛陽伊川縣有居民反映,申泰·悅龍門小區附近的隆鑫爐料廠長期夜間排放不明氣體,氣味刺鼻、辣眼,黑色粉塵落在窗臺、櫥柜和地板,“早上起來,一擤鼻子都是黑的。”10月8日,伊川縣生態環境局回復,已要求企業針對容易產生異味的生產環節進行治理,該廠已經出具整改方案。
明明百姓投訴排放氣味辣鼻子,這家企業官網卻標榜“綠色科技”“規范生產”,給人印象似乎很是高大上,完全沒有什么黑色粉塵、難聞氣味等。這家主要生產導電材料電極糊的企業,因為原料里邊有瀝青,高溫下會排放瀝青煙,對周邊環境并不友好。
事實上,自去年以來,就一直有附近住戶投訴企業污染大氣。近5年,該企業也曾因環保問題多次遭到處罰。2019年被處罰是因為“弄虛作假”,2023年和2024年則是因為“未按照規定保證自動檢測設備正常運行”,說白了,也就是未啟動檢測設備,同樣涉嫌弄虛作假。這未免讓人納悶,為何企業三次被環境部門處罰都是因為存在主觀故意?企業為何沒能按環保要求嚴肅整改?如此“年年罰、年年生產”的惡性循環還要持續到何時?
工業生產會排放廢氣、廢水,也會因為原料、尾料等因素,產生某些方面的污染,這是發展需要付出的代價。關鍵是,只要企業嚴格按照環保要求,依法依規生產,就能把污染控制在一定范圍,實現達標生產。遺憾的是,這家企業只是把“綠色”當作一個幌子,本身并沒有遵循國家有關規定和監測規范,長期在夜間排放不明氣體。
尤其是,企業竟然無視國家法律的嚴肅性與民眾的健康安全,公然弄虛作假,一再被罰仍不思悔改,讓人憤怒。能做到而不做,就是在公然作惡。對此,企業固然責無旁貸,而監管方面也有很大責任。企業可以逐利,而監管部門卻有責任保護公共利益。
耐人尋味的是,2019年,該企業就在洛陽市發改委(市產業集聚區聯席辦)組織的分類綜合評價中,被評為C類,即倒逼轉型類。然而,時至今日,卻仍未實現轉型。倒是在連年繳納罰款的環境中,持續保持生產能力。這也讓人對當地的監管力度產生懷疑。
不僅如此,也有人質疑,一個高檔居民小區緊鄰一家化工企業,當初是如何審批下來的?
不顧環境承載能力、不顧污染排放實情,只是每年按時開出罰單,這樣的監管并不符合國家大氣污染防治的治理精神;給企業開出的罰金,也不是企業違規生產的“保護費”。任何地方、單位都不能以罰代管,更不能一罰了之。或許,正是因為監管力度的不足,助長了企業的頑劣強橫。
據披露,因為頻遭投訴曝光,該廠已經出具整改方案。內容包括縮短更換活性炭時間、安裝煙氣收集裝置、打造一套用于提升粉塵、煙氣治理效果的環保設備等等,預計工期45-50天。當地監管部門應當嚴格督促其認真整改,而不再讓這些方案成為企業的障眼法、迷魂陣。
惟愿當地監管部門能硬氣起來,切實履好職盡好責,把這起污染事件處理好。畢竟,周邊百姓的健康等不得、等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