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央視《焦點訪談》以《農村電商味兒不“農”》為題報道了農村電商。報道指出,農村電商簡單說來主要做兩件事:一是讓工業品走進農村市場,也就是工業品下行;二是把農產品賣到城里去,也就是農產品上行。各大電商平臺不約而同都看中了農村市場,都在跑馬圈地。相比而言,對于工業品下鄉,大家都做得風生水起,爭先恐后,而對于如何實現農產品上行,似乎辦法不多,熱情也不高。
既讓工業品走進農村,又讓農產品賣到城里,確實是農村電商發展的理想狀態。這也是央視《焦點訪談》想要表達的終極訴求。不過,這種理想狀態,往往在農村電商發展到高級階段才可能出現,而我國目前農村電商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不可能“一口吃成胖子”。而且,致力于從事農村電商的平臺或商家,對于工業品下鄉做得風生水起、爭先恐后,對農產品進城卻辦法不多、熱情不高,也是正常的。因為任何人干事創業,基本都會遵循“先易后難、循序漸進”的規律,否則,極可能“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在目前的農村電商行業中,現在的情形恰恰是“工業品下鄉易,農產品進城難”。工業品下鄉之所以易,一者,不少工業品的品牌已深入人心,深受農民朋友歡迎,且他們的觸網觀念改變;二者,從電商平臺購買產品的價格,明顯低于縣城、鄉鎮及農村實體店;三者,工業品標準化程度高,產品有品質保證,且服務有電商平臺承諾,這在以前,農村假貨充斥,是完全想象不到的;四者,電商送貨到家,讓農民感受到方便快捷,特別是農村留守人口多為老人、兒童、婦女,電商送貨到家更讓他們沒有舟車勞頓之苦。
而農產品進城難,卻是一年兩年難以改變的。其難表現在,一方面,不少農民對農產品“上網”不感興趣,沒有電商意識,特別是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程度不高甚至沒有文化,多為“386199”(留守婦女、留守兒童、留守老人)部隊,從事農村電商的平臺或商家不可能“趕鴨子上架”吧?另一方面,農產品標準化問題比較滯后,用專家的話來說,如果沒有龍頭企業、合作社或家庭農場生產適合電商銷售的產品,電商也會“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此外,農產品上行比工業品下行對物流要求更高,配送分散且成本高,更是一大瓶頸。
要讓農村電商實現工業品下行與農產品上行的雙向高效流通,不宜單純指望從事農村電商的平臺與商家,平臺、商家、政府、農民要實現“多方聯姻”與“抱團取暖”。地方政府要做的事情似乎更多,比如,創新和完善資金投入機制,充分運用財政扶持手段,打造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推進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加大農產品集中交易與運輸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村物流體系網絡建設。還要吸引外出務工人才回流農村,進行現代化農業生產,參與發展農村電商。當農村電商發展之路越來越順暢,應該終將化蛹為蝶。
(責任編輯: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