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全國產品質量監督工作視頻會議在北京召開,質檢總局副局長李元平認為,加強對電商產品質量的監管不能盲目動手,一哄而上。按照職能分工,從監管的角度講,質檢部門負責生產加工環節的產品質量監管。所以,對電商產品的監管,質檢部門要發揮標準化主管部門的職能優勢,通過管標準,規范電商活動;要發揮生產加工環節監管的職能優勢,通過管源頭,把好廠門。(3月14日《中國青年網》)
產品從生產到流通,再到終端,有一個很長的鏈條。電商平臺作為一種銷售渠道,其工具化的存在,本身并無造假制假的原罪。打假作為系統化工程,應秉持最基本的原則是,實現線上線下的有機互動,監督部門之間的整體聯動,專職部門與社會組織之間的密切配合,才能控源頭、斷渠道、治終端,形成整體合力。
電商打假成為兩會熱詞,皆因其十分重要。圍繞打假的責任與策略,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其因在于,一是電商作為新經濟和新業態,出現了一些新問題。雖然“網絡不是法外之地”,不過基于法律法規和監管手段的缺失,形成了事實上的“法外之地”——線下制假的源頭沒有被控制,線上的售假也就應勢而生;另一方面,與公眾的訴求和權利保護的形勢相比,打假的能效沒有充分發揮,雖然不能說“越打越多”,不過制假售假的整體態勢依然嚴峻,如同頑疾治而不絕,卻是不爭的事實。
開展整體聯動,實行社會共治,應是解決既有問題的出路和良方。在劃界而治和分段治理的格局下,長長的產供銷鏈條中,極易出現各種漏洞。眾多事實證明,要共同行動形成整體合力,保持一體化的治理態勢,就需要最大化形成共識。電商時代,新經濟模式帶來的不僅是“互聯網思維”,還需要“互聯網式”治理。以打假治劣作為共同目標,以法治作為最基本的手段,應防止亂動,更要避免盲動。
在形成了“要打”的共識后,“怎么打”則成為關鍵。在馬云發出“像抓酒駕那樣打假”的倡導之后,國家工商總局和最高法都給予了認可,大多數專家學者也給予了明確表態。用重典治亂象,既是歷史經驗的總結,也是現實的迫切要求。此需要,行政監管部門要在明確自身責任的基礎上,本著客觀而真實的原則,并結合新的經濟模式和運行規律,在方法上與時俱進,才能避免本末倒置,出現方向性的偏差。
質監部門負責生產加工環節的產品質量監管,承擔著最繁重和重要的“源頭治理責任”。客觀說,線下無假,則線上也無假。因而,在電商打假的環節上,應與電商平臺更好的配合和合作,而不能把假貨產生和泛濫的原因,給予轉嫁,否則,打假的議題又會變成經濟虛實之爭,責任的線下線下之異,使得公眾對電商第三方的責任,出現了認知上的錯覺。自然,在打假的責任歸并上,也會厚此而薄彼,有失偏頗。平臺當然要承擔把關責任,但不能將其作為萬能者,甚至把假貨泛濫的一切原因,都歸于電商平臺的身上。若電商無所不能,假貨就不會成為社會難題。
厘清責任,才能有的放矢,形成共識,才能各自為戰。有聯動但不盲動,應是新時期打假的基本原則,也是監管機構應遵循的準則。解決制假售假泛濫的問題,根本出路在于法治。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若是在認識上不能跟上時代,符合新經濟模式運行的規律,以此提高治理的能力與水平,那么打假治劣低效化的狀況,就始終難以改善。(前度郎)
(責任編輯: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