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學校的懲戒術既違背教育規律,又收到了一些相反的效果。僅僅作為一個教育領域的現象來研究,已然歸于失敗
在寄宿制學校已經成為中國農村教育半壁江山的宏觀背景下,在寄宿鄉校演變成為略帶福利色彩的資格競賽游戲中,寄宿制學校中的中國子代們究竟遭遇了何種復雜的校園“懲戒術”,以至于日常管理從“直接懲戒走向間接懲戒直至故意無視;在此基礎上政府主導推動的自上而下分解式關愛體系又如何屢屢受挫,以至于需要重新反思和檢討:對這群寄宿制學校中規模龐大的中國子代們,如何實施有效的成人世界的關愛(5月16日《中國青年報》)。
上述一段文字,來自于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城鎮化進程中西部底層孩子階層再生產發生的日常機制及策略干預研究》。研究者深入剖析了農村寄宿學校中師生的生存狀態和教師對學生的懲戒方式。人們從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由于管理人員不足、管理手段匱乏,一方面是學生們頻頻越界,另一方面是老師不得不開發出一些不合常規的懲戒手段,比如“在三人以上的違規事件中,往往采取交叉懲戒的方法來‘長記性’,如第一人打第三人,第三人打第二人,而第二人打第一人”。
如此奇特的懲戒方式或許是教師的迫不得已之舉,但在實踐中又能取得什么樣的效果呢?正如一名學生對研究者所說的:“沒有個處分、警告啥的,都不好意思在兄弟幫混。”可以說,寄宿學校的懲戒術既違背教育規律,又收到了一些相反的效果。僅僅作為一個教育領域的現象來研究,已然歸于失敗,如果再和校園欺凌頻發的大背景聯系起來,對于這種校園懲戒術就有必要進行徹底的反思,因為這在一定程度上埋下了校園欺凌的種子。
吊詭的校園懲戒術不僅沒有發揮出應有的效果,讓學生們更聽話,而且進一步催生了學生世界江湖化的傾向:“如兄弟幫、霸王團等底層孩子抱團取暖所形成的灰色次文化共同體,也對官方的‘處分’和‘警告’悄然賦予了另外一種‘英雄主義’的文化內涵”。可以設想一下,在這樣一種不倫不類的文化氛圍中,校園欺凌發生的幾率會大大增加。
研究者對于農村寄宿制學校各種問題的翔實調研充分說明,校園欺凌不是空中樓閣,而是從現實土壤中長出來的惡之花。長期以來,社會各界都將目光過多地集中在了名校、重點校之上,甚至衍生一些明星學校、超級學校,對于其他學校則缺乏應有的關愛和投入,以至于師生之間都逐漸在無人問津的狀態之中,聽憑懲戒與反懲戒一步步走上歧路。當重點學校變得越來越功利化的時候,非重點學校尤其是不發達地區的非重點學校卻開始了江湖化之旅。學生們忽視懲戒和規則,有家長甚至說:“反正也沒幾個能考上高中和大學的,大部分都要出來在社會上混吃喝,在學校里不犯點錯誤將來怎么能混社會呢?”教師們也未嘗不這么想,于是隨意開發和設置懲戒手段。相關報道表明,不只是在農村教育中,在城市中也一樣,很多校園欺凌事件緣自于學生們中間存在一個隱蔽江湖,和成人的世界有所交集又不盡相同,那些最終曝光出來令人震驚的校園欺凌事件并非偶然發生的激情犯罪,而是具有相應的現實基礎。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大力促進教育公平,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實行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和校長教師交流輪崗”。治理校園欺凌,必須從教育公平的角度看待問題、采取對策,光靠專項治理無法徹底解決問題,運用法治手段不斷推進教育公平才能真正對校園欺凌斬草除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