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校園欺凌,僅僅依靠學校及教育督導部門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應抓住家庭教育這一教育“源頭”和關鍵進行治理,對策前移,才是對其標本兼治的必由之路。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是整個教育系統最重要的三大組成部分,它們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其中,家庭教育是其中首要和基礎的環節,它是促進個體社會化最早、最持久、最“權威”的手段,對兒童的影響往往終其一生。
一般認為,校園欺凌的出現,涉及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四個層面的原因,但其中或多或少都有“家庭教育”問題的“影子”:
一是個體同情心、同理心不強、恃強凌弱、欺負弱小,這一點往往與家庭對其過度寵溺相關。在家里說一不二的“小皇帝”們到了學校,都希望延續這種狀態,在人際交往中處于上風,訴諸武力成為許多孩子達到目的的最終選擇。二是家庭成員間溝通方式簡單粗暴,迷信暴力解決問題,這一點是最重要的原因。據有關資料統計,實施校園欺凌行為的孩子里,曾經或者經常遭遇家庭暴力的占70%左右。父母間因家庭瑣事互相指責,甚至大打出手的情況帶來了極壞的示范效應,讓孩子形成了可以使用暴力解決問題,宣泄不滿情緒的錯誤認知,欺凌行為的出現也就在所難免了。此外,部分父母秉承所謂“虎爸虎媽”“狼性教育”的思想,在孩子出現欺凌行為時“不以為恥,反以為榮”,認為只要“不吃虧”“不受欺負”就行,更是成了推波助瀾的催化劑,混淆了是非對錯。三是部分學校對德育教育、法制教育重視不足,學生不服管、教師不想管,不敢管的現象突出,這一點與部分家長對待校園欺凌問題的態度有一定關系。部分家長雙眼緊盯高考的“指揮棒”,無限拔高考試科目的地位,認為德育、法制課程的開設是浪費時間,只要學習好就“一俊遮百丑”,而一旦出現問題就向學校施加壓力,致使教師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對校園欺凌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帶來了惡劣影響。四是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使學生盲目效仿,一些家長忙于工作,疏于管教,造成家庭教育中監管作用的缺失。
在家庭中,怎樣才能做一個稱職的家長,來防范校園欺凌行為的出現呢?那就要有三“心”:
一是要“細心”。家長平時應密切關注孩子的言談舉止,發現其中的蛛絲馬跡。例如,作為校園欺凌的受害人,孩子往往會在身體、心理、行為等方面發生改變,如:身體上出現莫名傷痕,孩子卻無法解釋原因或原因牽強;經常逃避上學,不愿如廁,自我封閉,甚至出現自傷自殘,自殺行為;經常坐立不安,口中念念有詞,睡眠質量不佳;學習成績大幅度下降等。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前提,如果家長長期漠視孩子身上顯現出的反常細節特征,而孩子又因種種原因不愿意敞開心扉,可能會造成無可挽回的嚴重后果。
二是要“耐心”。家長應掌握親子間溝通技巧,了解孩子所思所想、所欲所求。溝通是人際傳情達意、交流反饋的過程,其三大要素按重要程度由高到低為:溝通的動作、溝通的方法和溝通的內容,只有采用正確的動作,恰當的方法,才能真正做到溝通內容的上傳下達。因此,當孩子身上出現疑似實施或遭受校園欺凌行為的特征時,家長應放低姿態,換位思考,注重眼神、表情、動作等非語言溝通,采取啟發誘導的方式讓其說出實情,切不可一言不合就暴跳如雷,讓孩子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三是要“公心”。家長應以身作則,明辨是非,給孩子傳遞正確的價值觀與對錯標準,配合老師、學校進行管理,切勿不問青紅皂白,一味推卸責任,橫加指責。
遏制校園欺凌需要全社會的齊抓共管,而其中的家庭教育至關重要。只有當每一位家長都意識到校園欺凌的巨大危害,用“細心”來觀察孩子,用“耐心”與其溝通,用“公心”進行處理,才能迎來校園欺凌真正消弭的“明天”。
小貼士
防范技巧
1.吃穿用度低調點:日常穿著要保持低調,不要盲目攀比,防止成為校園欺凌的目標。
2.按時回家不貪玩:對校園欺凌的易發時段(上學、放學,課間休息,室外活動課程時間等),易發地點(校園內的廁所,樹叢后,圍墻邊,校園周邊廢棄房屋等)要有所重視,規避偏僻路段,按時回家。
3.無謂沖突要避免:平心靜氣,不惹事端。
4.出行帶上小伙伴:出門時,應邀上三五好友一起行動,不要落單。
應對技巧
1.遇到侵害會說“不”:遇到侵害時,要挺胸抬頭,表情堅定,目視對方,清晰而明確地正告對方,起到震懾作用,令其知難而退。
2.沉著冷靜巧應付:對方人多勢眾,來勢洶洶時,要沉著冷靜,盡可能拖延時間。
3.緩和氣氛少動怒:遭遇眾人包圍時,應從雙方共同認識的人或知道的事情入手尋找話題,防止激怒對方。
4.保證安全多求助:不貪戀隨身財物,以保障人身安全為第一要務,尋機向周邊高年級的同學、老師、警察或路人求助,脫離險境。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責任編輯:鄧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