縈繞不散的霧霾天怎么辦?等風吹啊。原以為只是坊間的調侃,誰曾想,真要成為現實了。如今北京建設“5條寬度500米以上的一級通風廊道”的消息,讓人們看到了通過科學規劃和設計,實現北京通風驅霾,改善空氣質量的可能。
在過去的2015年,霧霾成了影響國人身心健康的關鍵詞。根據北京市環保局公布的數字稱,北京去年有179個污染天,其中46天有重度污染。還在12月發布了有史以來第一次霾紅色預警。去年冬天,受污染的東部和北部城市相繼發布紅色預警,沈陽PM2.5濃度爆表,一度超過1000微克/立方米。“霧鎖重樓、十面霾伏”之下,如何對付霧霾,不僅是每個市民需要從自身做起的小事,更是整個社會需要深入思考的大事。
在國內城市設計之初,多數規劃并未將霧霾考量在內,隨著城市熱島效應的加劇,污染物排放的增加,引風吹霾被列上了很多城市的規劃日程。國內廣州、西安、南京、福州、香港等城市都在城市規劃設計中提出過類似通風廊道的概念。“風道就像人的經絡一樣,筋絡不通,人就容易生病,城市也是這樣。”福州市城鄉規劃局具體規劃項目負責人如是說。
北京市規劃委工作人員針對人們關心的,通道是否會造成大拆大建、吹走的霧霾是否會殃及周邊,進行了解答,紓解了人們的擔憂。當然,從根本上講,引風驅霾只是治霾的輔助手段。想從根本上回歸碧水藍天的優美環境,更根本的還是釜底抽薪,分析找準污染原因,調整能源結構,利用更科學的技術,從削減污染源入手;還需要科學的城市規劃設計,需要公民提升環保意識,政府部門劃定環保的制度紅線;還需要杜絕攤大餅式的城市建設,讓鋼筋水泥的城市森林,變成宜人宜居的公民家園;需要讓秀美的小城也能留住人們的腳步,進一步疏解特大城市人口,對準“大城市病”的病根精準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