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養,光有吃、住等簡單照料還不夠,老人們還需要心靈關愛以及滿足各種個性化需求
中秋節已過去一段時間,可提起這話茬,朋友老陳至今仍是一肚子不高興!起因竟是為了孫子的一句節日問候。
老陳四世同堂,一家分居三地,所以平時聯系多靠打電話或發短信。過節那天,兒子一家照例給他和愛人問候,電話接通后,說話的是剛上小學的孫子甜甜:“爺爺、奶奶,你們好著嗎?好著我就放電話了。”說完呱唧就撂了電話。
整個過程不到三秒鐘。老兩口哭笑不得!
老陳質問兒子。兒子很不好意思:“事先曾給甜甜交待了,撥通電話后,除了問候老人身體,還要問吃了什么,吃得怎樣……小家伙依次要給太爺爺、太奶奶、外公、外婆、爺爺、奶奶打電話,打到后來可能是小家伙失去了耐心,就偷懶了……”
這通電話,折射出了目前養老所面臨的窘境。全國老齡委最新發布的數據表明,目前我國老年空巢家庭率已達50%,大中城市達70%。從2015年到2035年,我國將進入急速老齡化階段,老年人口將從2.12億人增加到4.18億人,占比提升到29%。
現在,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一對夫妻一般要照顧4個、6個甚至8個老人。想一想,也真難為他們了:既要為工作奔波,又要為這么多長輩忙碌,長此以往,連孩子都出現這種“問候疲勞癥”。
那么,究竟該怎樣解決養老問題?
目前,最主要的措施是建養老院。我有個前輩幾年前住進了風景區的一個養老院,就養老院的硬件設施看,確實不錯:房舍寬敞,院內花木扶疏,還有不少娛樂設施。可院里不同職業、不同年齡段、不同健康狀況的老人雜處一院。那些坐著輪椅或被人攙扶著病懨懨的老人從你面前經過,健康的人心理能不受影響嗎?每次去探視,我的心里總很不是滋味!
確實,目前許多養老院,只停留在提供吃、住和簡單的服務階段,對老人心靈關愛和個性化需求關照不夠。
人老了,各種疾病接踵而至,更需要悉心照顧。可現在不少養老院的工作人員多是些臨時工。這些人大多沒有經過專業護理培訓,人文關懷和情感交流更談不上。我提到的這位前輩,一輩子搞文字出身。他告訴我,在養老院,最苦惱的是找不到人交流。以前很健談的他,眼見著越來越孤僻……
為解決老年人情感上的孤寂,這幾年又有不少社區提倡居家養老。可問題又來了:現在人都住進了單元房,那種多家共居的大雜院越來越少。孩子上班后,老人怎么辦?報上曾刊登過一則老太太摁馬桶的新聞:說是一位家在農村的老太太第一次住進了城里兒子的家。老太太以為用水就像村里用井水一樣不要錢,于是,沒事就蹲在馬桶邊摁一下開關,兩個月的時間里,竟抽走了98噸自來水。問老太太不停摁馬桶的原因,老太太的解釋令人心酸:“每次摁完以后,都覺得挺有意思。”有人評論:老太太摁的不是馬桶,是寂寞!
常言道:“樹老根多,人老話多。”人老的時候,更需要與人交流。不知道大家發現了沒有,這些年,身邊患老年性癡呆的人在增多。有資料顯示,我國65歲以上的人群每100人中就有4.8人患老年性癡呆。這種增多,不知與孤寂有沒有關系呢?
患了老年性癡呆,給個人和家屬帶來的都是無盡的酸楚。我的一個朋友母親早逝,父親患了老年性癡呆,經常出門后就找不到家。想送進養老院,問遍了全城,回答均是:這種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不收。于是,夫妻倆不得不經常放下工作滿世界找父親。
“人上一百,各形各色。”各人喜好迥異,各人家境迥異。如何讓每個人都找到中意的養老方式?身邊幾個搞文字的朋友搞的“互助式養老”很有些意思:大家共同出資租一處房舍,合伙雇護工、雇廚師、雇司機……平素互幫互助,身體硬朗的照顧身體弱的,較年輕的照顧較老的。大家一起聊天,一起散步,一起外出旅游,其樂也融融!
這種量身定制式的養老方法,有關部門是不是也能借鑒一下?咱們終究都要老去,一起來想想辦法吧!
(責任編輯: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