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代桂攝
新華社記者來建強攝
新華社記者陳琪攝
本期看點
近來我國外貿形勢已出現積極變化,但是全球經濟復蘇存在很大不確定性,國際市場需求疲軟,貿易保護主義加劇,外部壓力依然較大。
本期《經濟大講堂》的主講話題是“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主講人商務部副部長傅自應對我國外貿發展面臨的新形勢及如何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闡述。
穩定外需對于增加就業、促進企業發展、進而拉動國內消費具有重要作用,也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創造有利條件。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仍處于企穩回升的關鍵時期,各地區、各部門要繼續落實中央關于穩定外需的各項政策措施,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促進外貿又好又快發展。
———編 者
核心觀點:
當前,盡管我國外貿發展面臨復雜多變的新形勢和多方面的挑戰,但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和國際產業分工轉移的大趨勢沒有改變,我國經濟發展仍處在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抓住機遇,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提高對外貿易的質量和效益。
主講人:商務部副部長 傅自應
1957年9月出生于湖南岳陽。畢業于湖南財經學院,曾在美國波士頓大學進修,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博士學位、高級會計師、中國注冊會計師。
1974年參加工作,曾在湖南省岳陽縣插隊,之后在化工部四化建公司機械加工廠工作;從1981年起先后在外貿部、經貿部財會局、外經貿部經濟調節司和外經貿部利安達會計師事務所工作;1997年后在外經貿部計劃財務司工作;2003年3月后在商務部規劃財務司工作;2003年7月起任商務部部長助理、黨組成員。
2008年3月被任命為商務部副部長、黨組成員。
話題之一
對外貿易發展面臨新的形勢
要點 盡管我國外貿形勢出現積極變化,但世界經濟復蘇基礎并不穩固,國際金融領域依然存在較大風險,市場競爭更加激烈,貿易保護主義加劇。今年我國外貿發展的主要著力點是“拓市場、調結構、促平衡”,保持各項外貿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促進外貿又好又快發展。
2009年是我國外貿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面對歷史罕見的國際金融危機嚴重沖擊,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果斷決策,及時出臺了穩定外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區和各有關部門通力合作,著力優化外貿發展環境,進出口企業迎難而上,危中搶機。2009年,我國外貿總額同比下降13.9%、出口下降16%,盡管沒有增長,但保市場、保份額的目標成功實現;盡管絕對規模下降,但相對份額有所上升。
縱觀國際市場,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造成的經濟衰退,世界各國采取了空前的金融救援和經濟刺激措施,國際金融市場信心有所提升,發達國家金融體系功能有所恢復,工業生產出現積極跡象。一些發展中國家經濟回升,內需繼續擴張,工業生產加速增長,國際資本出現回流。國際貿易和跨國投資開始活躍,特別是新興經濟體內需擴大對國際貿易起到重要拉動作用。隨著各國穩定金融和刺激經濟增長政策效應進一步顯現,如果國際經濟金融領域不發生大的意外事件,預計今年世界經濟形勢會好于去年,部分發達國家經濟可能結束衰退,新興經濟體表現可能好于發達國家。
盡管我國外貿形勢出現積極變化,世界經濟形勢也呈現好轉跡象,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一方面,世界經濟復蘇基礎并不穩固,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依然存在,各種形式的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明顯抬頭;另一方面,我國經濟回升基礎還不牢固,實現擴大內需和穩定外需協調發展、推動出口穩定增長的任務仍然很重。今年,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環境比去年有所改善,但不確定性因素增多,外部形勢依然極其復雜。
一是世界經濟復蘇基礎不穩固,外需難以大幅反彈。多數國家經濟出現回升是強力政策刺激的結果,而居民消費意愿依然疲弱,企業投資意愿不強,產能利用率仍處低位,經濟內生增長動力明顯不足。美歐失業率攀升到10%左右,日本也上升到10年來的最高。就業形勢嚴重滯后于經濟復蘇,勢必進一步影響居民收入和消費,延緩復蘇進程。從生產面看,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方面的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還需要一定時間,復蘇動力尚未形成。世界經濟復蘇的曲折性,加大了全球需求市場復蘇的難度。
二是國際金融領域依然存在較大風險,匯率和石油價格波動可能加劇。發達國家金融機構資產損失嚴重,去杠桿化和清理壞賬過程遠未結束。引發國際金融危機的體制機制問題沒有得到實質性解決,新的資產泡沫和金融風險還在積聚,一些國家出現債務危機,不排除再度沖擊實體經濟的可能,也不排除再度出現局部性金融動蕩的可能。同時,隨著世界經濟出現回暖跡象,經濟指標走勢出現分化,各國政府在經濟刺激政策退出時機、方式和節奏方面發生分歧,協調難度上升,這可能導致主要貨幣利率走勢分化、匯率大幅波動,加大我國企業進出口的經營風險。市場流動性的大量增加,還可能推動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震蕩走高,增加我國企業的進出口成本。
三是市場競爭更加激烈,貿易保護主義加劇。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發達國家提出重振制造業,一些國家還表示將通過擴大出口來緩解貿易赤字問題。許多發展中國家出口總體競爭力進一步上升。這將使我國在中高端產品領域面對發達國家的直接競爭,在傳統中低端產品領域面對發展中國家更多挑戰。加上今年國際市場需求的反彈空間有限,各國之間的貿易競爭更加激烈。一些國家采取了各種形式的限制自由貿易的措施,貿易保護主義日益加劇,我國已經成為貿易摩擦的主要對象。今年,一些發達國家還可能以環境保護為借口,在低碳技術等領域設置新的貿易壁壘,削弱我國外貿的競爭優勢。
根據復雜多變的外部形勢和國內發展要求,今年我國外貿發展的主要著力點是“拓市場、調結構、促平衡”。拓市場,就是加大市場開拓力度,堅持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鞏固傳統市場,大力開拓新興市場,保持對外貿易穩定增長;調結構,就是堅持實施以質取勝戰略和科技興貿戰略,優化進出口產品結構,提高產品競爭力;促平衡,就是積極擴大先進技術裝備、關鍵零部件和國內緊缺物資進口,促進進出口平衡發展。為此,今年將保持各項外需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進一步落實好出口退稅、出口信用保險、出口信貸等各項政策措施,并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完善,使政策更具針對性和靈活性。
話題之二
我國外貿要積極應對新挑戰
要點 國際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格局必將產生重大影響。我國外貿既面臨全球產業重新分化組合的新機遇,也面臨著外部市場競爭、內部結構調整等多方面的挑戰。具體來說,一是面臨培育新增長點的挑戰,二是面臨國際競爭的挑戰,三是面臨國內要素價格上升的挑戰。
國際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格局必將產生重大影響。對我國外貿來說,既面臨全球產業重新分化組合的新機遇,也面臨著外部市場競爭、內部結構調整等多方面的挑戰。
一是培育新增長點的挑戰。過去30年,我國外貿取得高速增長的基礎,就是抓住全球產業結構調整的機遇,大量承接國際加工制造業轉移,形成龐大的外向型加工制造業,加工貿易和外資企業的進出口都占了我國外貿的半壁江山。我國每年利用外資,很大部分投在加工制造型的出口行業,形成了新的產能和進出口的新增長點。經過近20年的大規模轉移,我國承接傳統的加工制造業轉移速度和勢頭將會減緩,如何培育外貿新的增長點,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
二是國際競爭的挑戰。表現在3個方面:第一,來自外需總體空間的壓力。國際金融危機觸發世界經濟增長模式深度調整,經濟全球化面臨節奏、方向、速度的變化,世界經濟可能進入一個較長的低速增長期,國際需求和全球貿易增長短時期內也難以恢復到危機前的水平。第二,來自發達國家的壓力。為搶占戰略制高點,發達國家紛紛制定科技創新戰略,以科技創新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增長模式,打造全球產業和經濟增長的龍頭,再造國際分工新格局,我國企業和產業面臨新一輪的分工和競爭壓力。第三,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競爭。廣大發展中國家與我國具有相似的產業結構和出口結構。目前我國進一步拓展傳統產品的市場份額,面臨越來越大的競爭壓力。如何與發展中國家開展產業的錯位競爭、實現互利共贏,是未來外貿轉型發展需要研究的課題。
三是國內要素價格上升的挑戰。我國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主要表現為價格競爭力,價格競爭力主要基于生產成本優勢,成本優勢又是建立在勞動力、土地、資源、環境等要素價格較低的基礎上。未來一個時期,我國需要更加注重經濟與社會、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這必然要求進一步理順勞動力、資源、環境等基本要素價格,進一步調整分配關系。國內要素價格上升將是一個長期趨勢,未來再依靠傳統要素價格優勢開展國際競爭難以為繼。
話題之三
提高對外貿易的質量和效益
要點 我們要抓住機遇,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促進外貿發展從規模速度到質量效益轉型,從外生動力到內生動力轉型,從市場廣度到市場深度轉型,從低端要素到高端要素轉型,不斷提高對外貿易的質量和效益。
30年來,我國對外貿易之所以取得快速發展,成功經驗可以歸結為兩點:其一,立足我國國情和自身發展的階段性需要;其二,適應國際形勢變化,善于抓住外部機遇。當前,盡管國際金融危機給我國外貿出口造成較大困難,但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和國際產業分工轉移的大趨勢沒有改變,我國經濟發展仍處在重要戰略機遇期。因此,我們要抓住機遇,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提高對外貿易的質量和效益。
一是促進外貿發展從規模速度到質量效益轉型。未來一段時期,我國對外貿易在保持合理增長速度的同時,應把著力點轉移到提升綜合效益上來。重點是兩個方面:一個是經濟效益。要充分利用規模優勢,提升經濟比較效益。對具有較大競爭優勢的產品、易引發貿易摩擦的產品,加強政策導向和行業協調,引導企業進出口行為,增強定價主動權。整合國內采購力量,發揮規模采購優勢,積極融入全球資源定價體系,提高進口議價能力。另一個是社會效益。應加快要素價格改革,形成更加有利于全球資源配置和爭取貿易比較利益的價格體系。根據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求,適時調整企業資源使用成本、環境成本、勞動力成本,強化企業社會責任,使出口產業的資本收益與勞動收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短期利益與長遠利益更加協調。
二是促進外貿發展從外生動力到內生動力轉型。就是要從依靠外部資本、外部產業的投入來拉動外貿,轉向培育內生主體和產業,使其逐步成為我國進出口的骨干力量,降低對外貿易增長的外部依賴。重點是3個方面:第一,培育貿易內生主體,鼓勵和培育民營企業開展對外貿易。加入世貿組織后對外貿易經營權逐步放開,民營企業對外貿易呈現快速發展的強勁勢頭,其出口占全國總體出口的比重,從2000年的5.9%提高到2009年的28.2%,年均增長高達43.7%,顯示出民營企業在對外貿易中強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潛力。要鼓勵民營企業積極融入跨國公司產業鏈,通過市場、產業和技術層面的合作,逐步提升自身競爭力。第二,加快培育戰略型、領軍型產業,特別是低碳、綠色型出口產業,發展高端制造業,重點擴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機電、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鞏固和擴大勞動密集型產品、農產品出口。第三,建立境外營銷網絡。鼓勵企業通過綠地投資和并購投資等方式到境外建立營銷網絡,發展直接面向境外消費者的營銷模式,掌握營銷主動權。
三是促進外貿發展從市場廣度到市場深度轉型。提高我國產品的市場深度,是外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重點有三個方面:第一,通過品牌拓展市場深度。我國出口產品中,勞動密集型產品大多屬于“短、平、快”產品,盡管能迅速適應消費者需求,但缺乏市場認同度和市場深度;而機電產品大多屬于加工貿易方式的貼牌產品。目前我國自有品牌商品出口占總出口的比重不足10%。國內出口企業(外資企業除外),擁有國內注冊商標的不到20%,擁有國外注冊商標的不到5%。因此,今后要大力支持企業開展品牌國際推廣,在境外開展品牌收購、商標注冊、質量和環境管理體系認證。重點提升傳統優勢產品的品牌價值。第二,通過提升質量拓展市場深度。完善對外貿易的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注重出口產品質量,在全球消費者心中樹立良好的中國制造形象。引導外貿經營方式向規模化、集約化、優質化發展,提高外貿的行業集中度和企業集中度。第三,通過投資拓展市場深度。發揮輕工、紡織、家電等行業技術、生產優勢,結合國外市場特點,鼓勵出口企業對外投資設廠,深度開拓當地和周邊市場。
四是促進外貿發展從低端要素到高端要素轉型。長期以來,我國對外貿易主要依靠勞動力、土地、資源、環境等生產要素的低成本比較優勢參與國際分工和競爭,處于全球產業鏈的低端。當前,要加快調整發展模式,逐步扭轉過度依靠初級要素的競爭方式。一要培育科技競爭新優勢。要通過完善貿易、產業、財稅、知識產權等政策,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自我轉型的內生動力,加快輕工、紡織等產業技術改造和設計創新,實現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跨越,提升我國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地位;制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標準、行業標準,積極參與國際各類技術標準的制定,爭取國際競爭主動權。二要加快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要推動加工貿易從組裝加工為主的低端,向研發、設計、核心器件制造以及物流等中高端方向升級,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從資源密集型向資源節約型轉變。三要大力發展服務貿易。當前,服務貿易已經成為各國新一輪競爭的焦點。要把發展服務貿易作為提升我國參與國際競爭層次的重要抓手,確立服務貿易在新一輪開放中的戰略地位;深度挖掘運輸、旅游、建筑等傳統優勢服務貿易潛力,提高出口效益和附加值;大力扶持通信、保險、金融、商貿流通、軟件和信息服務等新型服務出口;發揮我國勞動力資源優勢,制定勞務輸出人才培養規劃,培育優勢領域國際勞務品牌;積極承接國際服務業轉移,大力發展服務外包。
(責任編輯:侯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