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花錢參加“水賽”之風,正從中小學校蔓延到大學校園。“隨手拍張照,參加就有獎”“春節(jié)前投稿就有獎”……不少大學生在一些社交平臺上收到了滿屏的“競賽通知”。
“水賽”刷獎算哪門子綜合素質
這些“水賽”主打的就是一個“各取所需”——大學生希望通過參加賽事拿獎、加分,主辦方則是圖謀大學生的報名費。據調查,這些“水賽”有的報名費高達千元。而一旦打上“國際”名頭,報名費會普遍上浮,甚至不少“水賽”已經衍生出二次消費。很明顯,這是妥妥地把賽事做成了生意。【詳細】
“水賽”的存在,充滿了諷刺意味。一名大四學生曾專門辦了“水賽杯”,披露了大學生眼中的“水賽”邏輯。讓人頗感黑色幽默的是,這場“假比賽”居然吸引到了真正的贊助商,有人拿著比賽的獲獎證書去申請綜測加分,竟然真的瞞過了老師的眼睛。【詳細】
高校不能“放水”
這類明顯異化的“水賽”,不僅無法發(fā)揮學科競賽應有的教育功能,學生也沒有完整、投入地體驗競賽的過程,對于知識和能力的增進毫無助益,徒增經濟負擔,而且還會無形中強化“走捷徑”甚至“弄虛作假”的思維習慣。學校在這個問題上的立場和態(tài)度至關重要——不僅要針對性地教育引導學生合理參賽,也應該主動將“水賽”排除在各種評選、加分項目之外。【詳細】
擠出“水賽”的水分,關鍵在于建立科學嚴謹的評價體系。一方面,不妨減少對競賽獲獎這些硬性指標的依賴,加強對學生的過程性評價;另一方面,細化綜合素質測評的規(guī)則,嚴格審核和把關競賽的資質,必要時可探索將其納入校園誠信體系,遏制不勞而獲的沖動,引導學生拋棄功利心態(tài)。【詳細】
斬斷生意的鏈條
門檻低、獲獎率高、組織松散的“水賽”早已背離了競賽的本義,淪為各路投機取巧者斂財的工具。要徹底根除,既要從供給端監(jiān)督,擠出競賽的“水分”、斬斷生意的鏈條;也需要在需求端著力,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引導,讓高校當好把關人。【詳細】
由于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對稱,學校應定期更新競賽的“白名單”與“黑名單”,讓無意“水獎”者提前避雷。對游走于灰色地帶的“水賽”,監(jiān)管力量也應細致排查、露頭就打,讓畸形的“競賽生意經”無利可圖。【詳細】
(以上綜合光明網、南方日報、廣州日報)
V視角:
@心柔:要讓組織“水賽”者無利可圖。
@很叨叨:獎項不是衡量個人價值的唯一標準。
@風花雪:把弄虛作假當成走向成功的捷徑,喪失了誠信品質。
@禾斗田力:幾乎人人獲獎,這樣的證書有多大參考價值?
@可靈可莉:“含水量”越高,“含金量”越低。
中國經濟網編后語:
“水賽”泛濫,消解了競賽的權威性,滋長了學生的功利心,沒有任何價值,徒留自娛自樂。賽事不是生意,擠出競賽的水分,就要對不良機構嚴厲打擊,斬斷利益鏈條,讓投機取巧者無利可圖。高校更要拿出態(tài)度,守住學術誠信底線,主動將“水賽”排除在各種評獎評優(yōu)之外,讓真才實學成為最好的“加分項”。
回顧:往期“經”點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