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老字號被摘牌”的消息,不少網友下意識地點開看看有沒有自己熟悉的牌子——日前,商務部網站發布《商務部等5部門關于公布中華老字號復核結果的通知》,將長期經營不善,甚至已經破產、注銷、倒閉,或者喪失老字號注冊商標所有權、使用權的55個品牌,移出中華老字號名錄;對經營不佳、業績下滑的73個品牌,要求6個月予以整改;繼續保留1000個經營規范、發展良好的品牌。被“摘牌”的中華老字號包括北京雪花、天津稻香村、重慶冠生園等。該消息一度登上社交平臺熱搜,引發公眾關注和討論。
數十個中華老字號頃刻間失去了光環,令人遺憾。據規定,申請認定中華老字號的標準之一是企業品牌創立于1956年(含)以前。經過歲月洗禮的這些老字號被摘牌,著實是一種損失。
“早該摘牌了,又貴又難吃”,這是網友的跟帖點評。而公眾對老字號的情感可謂一言難盡。但“德不配位”的老字號被摘牌,是順理成章之事。
一者,這是動態監管的結果,有利于保護商業文化遺產的“含金量”。自2006年商務部啟動實施“振興老字號工程”以來,中華老字號企業定期按要求提交復核材料,通過復核的可以保留老字號,而業績下滑等危險指標增多的企業必須按要求整改。
二者,這對于更多老字號而言是一種鞭策,被認定為中華老字號并不意味著有了官方背書就可以高枕無憂、一勞永逸。網友在新聞下留言:“當倚老賣老不能‘長生不老’時,該如何續寫往日榮耀?”這也是更多老字號企業該反思的。
有話直說,老字號不能“倚老賣老”。直面挑戰、主動求變,這是很多人給出的建議。可這事落在老字號企業身上,知易行難,“臣妾做不到啊”。
那我們來看看做得不錯的例子。此次摘牌事件,一些自媒體將標題做成“稻香村被移出中華老字號名錄”,驚到不少人,“還好還好,不是北京稻香村,虛驚一場!”為何北京稻香村人氣不錯?或許與其近年來吸收公眾關于減糖、輕量、多樣化、可郵購等建議不無關聯。一位網友的跟帖道出關鍵:老字號的“老”應是老百姓的“老”,老百姓喜歡才是“老字號”。
老字號尤其不能“為老不尊”。當前,不少老字號遇到經營困難,嘗試多種自救方式,包括轉讓商標使用權等。從法律和市場規則等角度看,并無不妥,經營得當還可以擴大知名度和商業版圖。但現實中,很多老字號往往更看重轉讓商標使用權帶來的收益,而忽略了對后續商標使用的監督和對自身品牌聲譽的維護,導致不少貼牌企業成為“披著老字號的狼”,傷了消費者的信任,加速了品牌的口碑崩塌。
老字號不該只剩“步履蹣跚”的樣子。據有關電商平臺統計,今年“雙11”開啟當天,有85個國貨品牌一開賣就破億,超過7萬個國貨品牌在首日成交量翻倍,“90后”“00后”消費者占比達74%。這些國產品牌何以被消費者寵溺?大體離不開兩條:產品層面堅守品質和創新,理念層面追求社會責任。
老字號想要“長生不老”,必須在理念、眼界上更上一層樓。近年來,國家積極推進中華老字號的振興,出臺了一系列利好政策。但不論外界怎么推動,關鍵還要看企業自身的努力。
老字號,千萬別“倚老賣老”。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