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統一的小橋流水、青磚白墻綠瓦、紅燈籠;無論哪個古鎮都有賣絲綢的、賣鑰匙扣的、賣手工首飾的;甚至連“特色小吃”都變得千篇一律,臭豆腐、烤腸、甑糕……不知何時起,古鎮漸漸“長得”越來越像,古鎮里的商鋪和特色小吃也越來越像,相似性漸漸地取代了每個古鎮的獨特性,全國各地古鎮的“查重率”令人瞠目結舌。
古鎮為何“千鎮一面”
游客到古鎮,想“沉浸式體驗”的是當地的歷史人文特色。從建筑到美食,再到景觀與氛圍,本應都有著鮮明的本地特色、鐫刻著本地文化烙印。但正如我們切身感受到的,在這些千篇一律披著“古鎮”外衣的“小商品城”里,游客看到、吃到、玩到和感受到的都是流水線上相似的產品。換一個地方、換一個小鎮,別無二致。【詳細】
“千鎮一面”的根源,在于古鎮過度商業化開發。管理者缺乏長遠規劃,在開發設計時急于求成,熱衷模仿、照搬商業化運營成功的古鎮,同時對商業業態疏于統籌管理,未能有效規制商家,忽略了對古鎮獨特性的保存。【詳細】
同質化讓游客“審古疲勞”
國內旅游業發展得越來越成熟,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原先旅游產品少、需求大。現如今,信息獲取更便利,游客的眼界也更為開闊,不會輕易買賬。“披著古鎮外衣的小商品城”,早已不能滿足游客的旅游需求。【詳細】
當游客對古鎮產生厭倦感,古鎮旅游或將走向沒落。因為在游客看來,游覽一個古鎮和游覽十個是一樣的,沒必要追求相同的“詩和遠方”。古鎮開發追求商業利益可以理解。畢竟投資者期待商業回報,周邊居民要賺錢養家,地方經濟也需要旅游業作出貢獻。但走同質化這條路,看似投資回報比較快,實則目光短淺,容易讓游客“審古疲勞”,那么再想持久賺錢就不容易了。【詳細】
古鎮應留住文化特色
古鎮開發建設,需要有對本地歷史文化和當地先民生活的高度尊重,充分挖掘本地獨特的歷史文化,不斷完善有本地特色的旅游體驗。跳出雷同,在規劃、建設和經營的全過程用心用情用力,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打造持久的吸引力與競爭力,才是古鎮開發建設的根本。【詳細】
有關部門在開發古鎮時,應在保護古鎮歷史文化和商業運營之間取得平衡,制定長遠的統籌規劃方案,避免重復建設,保持古鎮的宜居性和文化環境,如此方能保留住每個古鎮獨特的文化特色和歷史記憶。【詳細】
(以上綜合光明日報客戶端、中國婦女報、深圳特區報、羊城晚報客戶端)
V視角:
@大寒冬暖:確實,不少古鎮同質化嚴重,商業味過濃。
@Xiaoxin__姬:三步一個烤魷魚,五步一個炸臭豆腐。
@劉建梅9:之前逛過幾個古鎮,其他古鎮就再沒興致去了。
@他舅舅親娘的二姨 :因為商業化方案都差不多,策劃的公司賺錢不要太輕松。
中國經濟網編后語:
古鎮旅游,遠不只是簡單的“吃喝買”,文化特色才是它的靈魂。文旅融合,也不是照搬照抄成功案例之后就可以躺著賺錢的。如何平衡好保護與開發、傳承與創新,對于所有古鎮經營者來說,都是一道關乎根本、影響長遠的必答題。
回顧:往期“經”點熱評
(責任編輯:鄧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