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娃式收費”的風終于吹向了出版社?“教材里加了46個二維碼,當然是收費的,掃一個就收3元。”近日,華東政法大學一位教授向媒體證實,本科生使用的《憲法學》教材中加入了二維碼,一些知識點需要掃碼付費才能解鎖。(10月17日紅星新聞)
如今在出版行業,書內附上二維碼,確實比較常見。此舉既能為出版社節約成本,也能作為其積極轉型、探索市場化營銷的一種手段,方便導流、變現,可謂一舉兩得。然而問題在于,在大學教材這類特殊出版物上出現收費二維碼值得商榷。
面對外界質疑,涉事兩家出版社給出的解釋是,設置二維碼是為了防盜版,為正版新書用戶提供增值服務,“拓展閱讀”部分的資源對新書用戶都是免費的。這番說辭雖說在一定程度上澄清了外界關于其“設碼創收”的非議,但仍然讓人感覺做法欠妥。
就說說“一人一碼,新書免費”的模式,實際上,對要修習多門專業課程的學子來說,多數大學教材的使用周期較短,定價不菲的教材意味著不小的經濟負擔。據我所知,許多大學生也習慣在網絡上購買二手教材或是向圖書館借閱。按照出版社的售賣方式,這些教材就相當于一次性商品(因為掃碼內容可能影響正常閱讀),相當程度導致二手書的價值大打折扣,不利于教材在高校內部的流通和循環使用。
更何況,此種掃碼付費的設計,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基礎知識的傳播。區別于一般的商業圖書,教材的特殊性在于其不僅承載著傳授知識的功能,還肩負著公共服務的使命,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哪怕一手用戶可以免費使用,只是限制了二手用戶的部分權益,這種把基礎專業知識“拆開售賣”的方式,也是在人為設置門檻,給那些經濟條件欠佳的學生增加閱讀成本。基于此,如何在商業利益與公共利益之間尋求平衡,對教材出版商來說也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