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妻子為了銷量不得不降價賣貨,卻因此被丈夫辱罵;主播為了給粉絲低價折扣,自掏腰包補齊差價……從去年開始,這樣的場景就出現在一些網紅直播間中,并被越來越多的主播效仿。近日,某知名直播平臺發布公告稱,對通過惡意砍價、吵架、辱罵、演戲等方式誘導粉絲購買劣質電商團伙商品的部分主播,作出停止直播14天的處罰。
“直播賣貨”不能“全靠演技”
隨著互聯網經濟發展,直播帶貨作為一個新興行業迅速崛起,成為疫情防控下新的經濟增長點。但是,作為一種新銷售形式,直播帶貨也存在著諸多亂象,虛假宣傳、貨不對板、售后維權難等問題多發。【詳細】
“直播賣貨,全靠演技”——在主播與商家的連麥中,主播強硬要求賣家降價,經過一番“腥風血雨”的討價還價后,賣家豪氣妥協;夫妻或情侶一類的商家中,一方發脾氣故意要以低價格賣貨,另一方面卻辱罵對方;主播拼命向商家砍價,砍不下來后憤而表示“自掏腰包補齊差價”,以便給粉絲創造低價折扣……這些讓人“感動”的賣貨細節,原來很多只是演戲。這讓知道真相的消費者情何以堪?【詳細】
“演戲賣貨”透支整個行業的前景
以這些不光彩手段誘導粉絲購買商品,嚴重違背了社會公序良俗,恐怕也屬于欺詐消費者的行為。按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侵害消費者權益行為處罰辦法》的規定,經營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務中,采取虛假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欺騙、誤導消費者,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行為,就是欺詐消費者的行為。而“直播帶貨”演變成“演戲賣貨”,自然屬于以虛假或引人誤解的手段欺騙、誤導消費者的情形。
在“演戲賣貨”這類消費欺詐中,主播收獲了打榜的錢以及與商家合作的費用,商家以不錯的價格賣出商品,有的還是劣質商品,而粉絲則成為被“套路”的消費者,因為信息不對稱,還以為商家吵架、主播砍價等跌宕起伏的“劇情”是為自己好,這對消費者非常不公平,導致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損。因此,電商平臺有義務采取措施進行治理,因為營造一種公平、協作、善治的網購環境,是平臺的職責所系。【詳細】
念臺詞、飆演技,主播首先辜負的是粉絲信任,消磨的是觀眾熱情。起初也許會有人跟著“入戲”、激動“剁手”,但相似的情節上演得多了,觀眾又怎會猜不透這背后的貓膩?粉絲和觀眾的支持,稱得上直播帶貨賴以生存的根基;透支了這份信任,砸掉的不僅是主播自己的名譽招牌,更可能是整個行業的前景。【詳細】
治理“演戲賣貨”不能止于罰商家
對此,有關部門應盡快健全相關法律法規,給直播帶貨劃定邊界,整治辱罵、打架式等違背社會良俗的模式,對銷售劣質產品等行為給予處罰。同時,平臺也應積極配合整治各種直播帶貨亂象,完善投訴、售后等渠道,讓消費者有地方申訴,平臺誠信才是發展的根本。當然,消費者也應冷靜消費,理性購物,莫被一時的熱鬧和虛假繁榮沖暈了頭腦。【詳細】
當然,治理“演戲賣貨”不能止于平臺自罰商家,還需市場監管部門加大監管力度。平臺給予封禁直播的處罰時間有限,被封禁期間可以上傳短視頻,解禁后又可以直播賣貨。在這種情況下,市場監管部門應暢通舉報機制,對每起“演戲賣貨”加大執法力度,讓相關平臺、主播和商家多交“學費”。普通消費者可能難將“演戲賣貨”和營銷完全區分,相關部門不妨細化直播賣貨的規矩與制度,防止打擦邊球。【詳細】
微言大義:
@還是不明真相:參見侯寶林相聲《賣布頭》。
@曉曉的筆:不怎么看好帶貨直播,感覺沒辦法保證質量。
@Jerry追風者:主播都成“演員”了。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編后語:
事實上,直播帶貨不是第一次引發爭議了。如果主播一直在以博眼球、“飆演技”等套路誘導用戶下單,以后誰還愿意在直播中購物?要知道,無論任何銷售平臺,誠信經營都是底線。商家應該好好思考如何靠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取勝,而不是花式騙取用戶的信任。除此之外,監管部門也要暢通投訴渠道,完善監督處罰機制,及時將失信者、違規者淘汰出局,以促進直播行業規范有序發展。
回顧:往期“經”點熱評
(責任編輯:臧夢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