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至今,在日本對韓國實行出口管控措施期間,韓國幾乎用盡底牌:上訴WTO、讓美國人調停、抵制日貨等,但似乎都不奏效。日韓之間的是是非非,我們不好過多的評判,但是如果熟讀《孫子兵法》就不難理解上述現象。
《孫子兵法》曰:“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大意是:力量弱小的軍隊若只知堅守硬拼,就會成為強大敵人的俘虜。戰爭是門科學,必須實事求是地審時度勢,若自己兵力薄弱而又一味地堅守硬拼,是一定要吃敗仗的。
根據韓國貿易協會的數據,今年日本只切斷了1.41億美元的材料,包括“氟聚酰亞胺”“光刻膠”和“高純度氟化氫”3種材料。與2018年韓國出口的392億美元半導體相比,顯得微不足道,但沒有這些材料就無法生產。半導體行業是韓國的支柱型產業,2018年韓國的經濟增長率為2.7%,如果去除掉半導體增長所帶來的效益,那么韓國的經濟增長則只有1.4%。日本企業或許可以接受失去這一業務,但韓國無法忍受。
近20年,韓國在半導體產業的逆襲之路,看上去很成功。隨著日本東芝等退出消費終端、半導體制造市場,隔壁的韓國則順勢搶下內存產業,三星、SK海力士等企業在存儲產業的崛起,給外界傳遞了掌控上游產業鏈的高科技形象。但韓國只處在半導體技術俯沖帶,俯沖帶是堵上自己的命運,孤注一擲投入到這項產業中,半導體和屏幕產業“孤軍”奮進,使韓國經濟發展非常畸形。
事實上,半導體生產工藝主要分為設計、制造、封測三大環節,在后兩個環節中,就需要關鍵設備和材料,它們是保障芯片順利生產的上游基石。日本的硬核能力就是在上游的原材料和硬件設備上,眾多技術門檻非常高,尤其是材料方面,不少日本企業的產品不可替代。
當美韓聯合夾擊日本時,日本產業被迫轉型升級,越來越往產業鏈上游走。從技術壁壘來看,大家都希望越來越往上游遷移,但技術是否足夠有競爭力、利潤能否持久都是難題。而日本在上游的工藝很先進,其技術勢能原本就高,繼續往上游走也是不二的選擇。日本的策略可以歸結為《孫子兵法》的“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而這次日韓貿易戰,就是“五則攻之”的具體實踐。
那么,日韓兩國的做法對中國有什么啟發?由于我國巨大的體量,可以兼容日韓兩國的發展策略。既可以向上游高端進軍,也可以囊括下游消費終端和半導體制造。當然了,筆者認為,任正非的闡釋也不妨參考,“我們公司采購系統的一貫原則,不會是選擇唯一供應渠道,而是在世界上有兩到三家供應商同時供應器件,如果只有一家能夠供應,我們會自己研制器件作為備份。如果美國政府允許美國公司賣給華為零部件,即使我們自己有這個部件,我們也決心要買美國公司的。” (作者是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
(責任編輯:臧夢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