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記者采訪中,很多人都感受到了藥價上漲的瘋狂。小楊前幾天腸胃不舒服,就去藥店買了兩盒腸炎寧,結果花了近100元。他說:“我是真沒想到現在藥這么貴,兩盒就將近100元。”頭疼腦熱、感冒中暑、胃疼腹瀉,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碰到的一些小病,去藥店買藥必不可少。從2018年以來,許多常備藥品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漲價,少則漲了幾倍,多則漲了十幾倍,越來越多的人覺得“病不起”。(7月29日《人民日報》)
藥品價格與公眾利益息息相關,價格的波動牽一發動全身,公眾對價格的上漲極為敏感。隨著物價的上漲,藥品價格有規律和節奏的上漲,屬于“合理性表現”,但若在短時間內出現少則數倍,多則十數倍的上漲,則明顯背離了基本規律,超過了公眾的承受預期,成為一筆難以承受的負擔,加劇了“看不起”的民生痛感,則值得高度警惕并及時采取應對措施。
從調查的情況看,一些藥品的原料價格不但沒有上漲,反倒還呈現出下降的趨勢,但制成藥的價格卻變得越來越貴,其主要驅動力是藥品成本的上漲,比如人力成本即工資的剛性增長,還有環保壓力與準入門檻的提高等原因,比如GMP(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和GSP(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的實施,讓藥品生產和經營變得越來越規范,粗放模式也就失去了市場,由此造成了大量的藥品生產企業被排除在外,具備資格的企業變得越來越少,降低了同業競爭的激烈程度,為壟斷式經營創造了條件。如果某種藥品,在全國只有一兩家企業生產,那么漲價的主動權就會被少數企業所控制。
與此同時,環保以及工藝改造等因素要求藥企不斷升級設備,減少污染排放,從而增加了藥品制造中的“環保成本”,使得國內原料藥生產企業的兼并重組日益頻繁,個別企業因此取得了對某些原料藥生產的壟斷地位,并借機實現了“附帶式漲價”,利用環保投入和準入要求,為非合理性漲價提供了借口。雖然基于上述因素,實現價格的上漲符合實情,但若不能基于真實的成本支付,而排除非合理上漲因素,藥品價格就會“虛高不下”。路徑依賴一旦形成,則藥品價格的瘋漲之勢就難以遏制。
由于藥品價格采取的是市場定價,也就是藥品的價格取決于供需狀況,一種藥品如果生產的廠家多,競爭激烈,可替代的藥品又相對較多,則價格就會處于相對合理的狀態,且增長緩慢;如果一種藥品的生產廠家極少,市場呈現出壟斷的態勢,則價格上漲就幾乎難以避免,甚至有可能因為炒價或者囤貨等因素,使之越來越“奢侈化”。國內一些具有傳統工藝的知名品牌藥品,價格一直處于上漲模式且達到了極高的峰值,除了企業采取饑餓營銷推動,跟商品資本化和期權化的策略也密不可分。不過,任何商品的價格不可能只漲不跌,一旦嚴重超過了消費承受力則會“有價無市”,泡沫破裂也就會讓業績實現斷崖式下滑。
問題在于,日常藥需求量大,涉及群體數量多且難以替代,價格的過快上漲則會形成極為嚴重的連帶效應。雖然藥品價格實現的市場定價,由市場自行決定,但并不意味著放任非合理上漲,而不采取任何干預機制。考慮到藥品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對于藥品的終端價格應當進行合理的成本核算,并對藥品生產企業的成本備案進行核實,從而消除其成本因素中的泡沫成分,使企業自主定價在一定的合理區間,既考慮到成本上漲的各種因素,又能保障其有必要的利潤空間,從源頭和渠道的把控上,讓價格處于相對科學合理的層次。
在此基礎上,有必要采取更加積極、有效和多元的手段,對藥品價格采取綜合性的治理手段,比如充分利用醫保的議價權,發揮醫保在控制藥品費用上的重要作用;同時,應當通過簡化審批流程和作好后續服務,鼓勵有能力的企業進行重組,新建一批高規格的藥品生產企業,激活藥品生產的源頭并提高行業競爭力,通過競爭來實現成本控制并讓利于民。在此基礎上,要建立和完善基本藥物、急(搶)救等藥品供應體系,以強化儲備、統一采購或定點生產等方式保供,用政府的有形之手去引導市場的無形之手,防止常備藥品的非理性上漲,讓藥品價格像日常生活用品一樣穩定可控。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