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7月7日訊(記者 武曉娟)近年來,以新產業、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為代表的“新經濟”加速成長。2016年,“新經濟”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那么,在中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新經濟發揮著什么樣的作用?出現了哪些問題?贏得長久發展的關鍵是什么?7月6日下午,在中國新聞社旗下財經新媒體中新經緯主辦的“致敬改革開放40年:新經濟品牌發展論壇”上,專家學者紛紛發表看法。
圖為外交部原副部長、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原副主任何亞非。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武曉娟攝
深化改革開放 要重視新經濟發展
外交部原副部長、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原副主任何亞非分析了當前中國發展的國內外環境。國內來看,中國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持續上升,中高端制造業向發達國家回流,低端或中低端制造業向成本更低的發展中國家轉移;國際環境方面,當前,最大的困難來自于發達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民粹主義或狹隘的民族主義,主要經濟體之間的貿易摩擦或貿易戰有可能成為今后一些年的常態,而非個別現象。“當前形勢下繼續推進改革開放,要重視對新經濟的發展,中國經濟已經到了必須,也有條件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階段”。何亞非說。
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副會長李小軍介紹,新經濟產業已經逐漸成為一些地區經濟增長的主要貢獻力量之一。根據北京市統計局近期公布的數據,2017年,北京GDP同比增長6.7%,其中新經濟增長9.8%,在全市經濟中的占比達32.4%。他認為,近幾年在新經濟的作用下,我國經濟結構不斷升級、優化,新技術、新產業嶄露頭角,為實現經濟平穩、高質量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理解局限 存在盲目追捧和跟風現象
圖為論壇活動現場。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武曉娟攝
李小軍指出,我國在發展新經濟的過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新經濟基礎仍然薄弱,產業規模相對較小。一些地區發展新經濟的理念存在滯后性,以傳統產業為主的地區,可能忽視了新經濟對傳統經濟的重要促進作用,部分企業對新經濟的理解局限在互聯網金融、共享經濟、金融科技等領域。此外,在發展新經濟的過程中,市場存在一定的盲目追捧和跟風現象。
北京師范大學公司治理與企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導高明華對當前的“燒錢大戰”提出了質疑,他提出的一連串問題引發大家思考:中國企業為什么缺少百年老店?多少企業是靠獨有的技術、獨有的資金發展起來的?“燒錢”如何給企業帶來長期收益?他認為,“燒錢”是客觀存在的,但燒出來的東西一定要值得,一定要給投資者及利益相關者帶來收益。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張影則從品牌的角度指出新經濟發展的難點,“強勢品牌在定義市場,一個市場如果出現了強勢品牌,新品牌要想再進去,會非常困難”。在新經濟、數字化時代,新品牌進入市場的主要難點包括:消費者心智飽和,樹立了更高的壁壘,能看到的東西已經非常有限;媒體碎片化使改變品牌態度的難度明顯增加;傳播流量向頭部集中使改變品牌態度的成本急速上升。
轉型升級 制度創新是關鍵
圖為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賈康。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武曉娟攝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賈康認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需要靠新的動力體系支撐,“我們必須在改革的深水區攻堅克難,完成制度創新,沖破利益固化藩籬,這個問題如果不解決,拿不到最大紅利”。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表示,新舊動能轉換,尤其在破舊立新過程中,要盡量克制、謹慎地使用計劃或行政干預手段,要激勵市場、鼓勵創新。
對于如何發展新經濟,何亞非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遵循“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積極參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二是推進“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升級,既要在體制機制上下功夫,也要營造有利于品牌發展的社會環境;三是深入參與和引領全球治理,在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加強“合規”建設,遵守國際規則,積極參與國際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