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繼“滯銷大爺”悲情推銷各類農產品被拆穿謊言后,互聯網營銷又改走“美女家的產品”套路:春嬌姑娘大學畢業回鄉銷售爺爺做的紫砂壺、生于紫砂壺世家的阿芳正在跟著母親苦學制壺手藝、美麗的清歡姑娘宣傳自家原礦老料紫砂壺……一件普通商品披上美女親情、勵志故事的外衣后,價格虛高幾倍。然而當紫砂壺被快遞到家時,外觀和美女所傳圖片相差甚遠,有的甚至是假冒偽劣。記者調查發現,三個“壺美人”竟是同一個人。(7月1日《北京青年報》)
編故事忽悠人 都是套路
不論是大打親情和鄉愁牌,還是塑造出一個紫砂壺世家的非遺傳承人形象,抑或標榜原料老礦的“正宗”,為了忽悠消費者,商家編織了一個又一個動人的故事。消費不僅是一種經濟活動,也具有文化價值與社會意義。熱衷講故事的“美人紫砂壺”正是想通過提升紫砂壺的文化價值與社會意義來誘惑消費者上鉤。
為了進行瘋狂的利益變現,他們不擇手段;當欲望號街車變成“脫韁野馬”,互聯網營銷騙局便層出不窮。套路深深的互聯網營銷騙局玩的是“新意與創意”,不斷“推陳出新”;“滯銷大爺”行不通了,“美人紫砂壺”上馬了,下一個又會是什么昵?【詳細】
面對吸睛宣傳 多些防范意識
在正常的市場規律下,商家要在乎口碑、在乎形象、在乎信譽,以期待消費者和市場的認同,但是這種只會講故事、談情懷,卻唯獨不會做產品和服務的商家,從來不在乎口碑、形象和信譽,他們做的就是一錘子買賣,并不指望有回頭客。這樣的商業邏輯,和欺騙已經沒有什么區別!詳細】
面對互聯網營銷中那些吸睛的宣傳,消費者也要多一些風險防范意識。在看得見的前臺里,美女太誘人、故事太動聽;在看不見的幕后,三個“壺美人”是同一個人,故事都是文案策劃的產物。輕易地被“美人紫砂壺”忽悠、欺騙,也折射出一些消費者的消費文化存在著漏洞與短板。【詳細】
常念“緊箍咒”,避免互聯網營銷“野蠻生長”
網絡再大大不過法網;微商再小小不過法眼。微博、微信銷售假冒偽劣之所以更容易得逞,一是基于朋友圈是個熟人社會,二則微博、微信的平臺可以編故事,更容易像“壺美人”那樣通過曬自己的日常搞虛假宣傳,極力證明自己的生活與紫砂壺的制作息息相關。正因此,這種賣場更具有欺騙性,亟須出臺相關制度設計,或完善修改法規,以有效遏制微商的制假賣假。比如,讓長期持續地從事微商服務的用戶辦理市場主體登記手續,而非僅在相關平臺進行身份登記。【詳細】
互聯網營銷不能任由商家自說自話、自彈自唱,每一次忽悠與欺騙,不僅是對市場秩序的破壞,也是對契約精神的背離和對社會信任的切割。消費者被互聯網營銷蒙蔽后所面臨的不僅是物質損失,也是精神上的痛苦與傷害。只有職能部門的市場監管、電商平臺等共同發力,為網絡營銷及相關的宣傳廣告常念“緊箍咒”,才能避免互聯網營銷“野蠻生長”!詳細】
微言大義:
@芝麻街的故事:還有祖孫三代大山養蜂的。
@幻之痕seven:無底限的營銷,最終會讓市場信任成本不斷提升,而真正好的產品則需要更長時間才能被認可。
@浪跡天涯我愛我家1920:當狼披上羊的外衣時,兔子覺得很可愛。當兔子打開門的時侯,災難降臨了。這時,后悔二字已經說不出來了。
@四好先生V:全靠演技。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編后語:
互聯網時代,信息豐富,“網紅經濟”崛起,講故事、賣情懷、賣慘……一些事件經過特殊包裝,引起人們注意,實現流量變現。但經營有法有道,交往以信以誠,“網紅”終究只是一種營銷手段,其背后需要的是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如果只是套路滿滿,背離市場理性,破壞健康的經濟生態,最終也走不遠。
回顧:往期“經”點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