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4月5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清明節。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是祭祖和掃墓的重要節日。近年來,隨著保護環境、文明祭掃的觀念日漸深入人心,各地興起了以鮮花祭祖、社區公祭、家族團聚、植樹綠化、經典誦讀等生態低碳的方式追思先人的新風尚。(4月4日《人民日報海外版》)
樹文明新風讓清明更“清明”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網友 陶玉
緬懷先祖,重在走心,貴在真誠,心意才是最好的“禮物”,我們應該擯棄一些不合時宜的祭祀陋習,當好“引領者”,選擇更加“走心”“文明”的方式。例如鮮花、果品或種植一棵樹等,既表達了對親人的思念,又涵養了文明的鄉風,值得提倡。
文明祭掃既是摒棄陋習、提升國民素養的需要,也是建設健康中國、倡導文明新風尚的需要。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從我做起,從點滴做起,傳承中華民族的美德,培育和倡導文明新風,做新時代文明新風的引領者、宣傳者、踐行者。
文明祭祀是最好的紀念方式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網友 張均華
祭祀是為了紀念已故的親人、朋友、英雄,借以表達追思之情。“捧上一束鮮花、種上一株新苗、朗誦一部經典”逐漸取代了“煙熏火燎”,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上祭奠”“鮮花祭奠”“居家祭奠”等新名詞也躍入大眾視野,成為清明祭祖的一股清流。
文明祭祀是社會文明的標志。在清明掃墓活動中,倡導文明祭祀,既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也是移風易俗、端正社會風氣的重要內容。
文明方能贏得一片清明。清明追憶往昔,我們必須銘記,正是有了無數前輩的不懈奮斗,才有了今天的美好生活,不忘祖不忘恩,用文明方式祭祀,才是最好的紀念方式。
讓愛國教育從清明開始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編后語 周翼模
清明日,也是感恩日。清明節,我們要追思、緬懷自家的先人,更不能忘了先烈們。先烈們為了革命、建設、改革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這是最大的犧牲。我們要感念他們,更要從他們身上汲取前行的力量,投身新時代的生動實踐。
信仰是人生最大的意志,它是我們的魂魄、更是我們的“眼睛”。它為我們指引前進道路,更為每個人樹立精神寄托。漫步在英烈紀念園,我們看到了鮮花盛開、綠草如茵,看到了蒼松翠柏、雕塑威嚴,仿佛先烈們的吶喊聲要求我們新一代人不僅要紀念更要認真學習。只有讓“革命精神”后繼有人,讓革命精神煥發生機,才能真正推動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
本文內容來源于時評作者向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的投稿,征稿郵箱:cepl#ce.cn(#改為@)。
更多熱點話題請點擊>>>網言眾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