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色系视频在线观看,色综合天天综合网中文,国产口爆吞精在线观视频,自偷自拍亚洲综合精品导航

當評論開始設置輿論議題……

2016年12月30日 07:32   來源:紅網   王昱

  這兩天被“豆瓣、貓眼、評分”這些關鍵詞刷屏了,滿滿當當的文章鏈接塞得我不勝其煩。看得出來,朋友圈里很多人氣壞了。事情的緣起并不復雜,人民日報客戶端推送了一篇評論,文中“個別大V、公眾號為博眼球、圈粉絲、流量變現等目的,發布惡意的、不負責任的言論,嚴重破壞了中國電影的生態環境”的言論觸了眾怒。

  其實這樣的事情并不是孤例。觀察熱點這么長時間,從李拯的《失去奮斗,擁有再多房產也將無家可歸》,到我自己寫過的《掉進裸貸陷阱的女大學生并不可憐》,如今輿論場一個愈來愈明顯的趨勢是:評論越來越具備設置議題的能力。

  評論能夠設置議題、在輿論場上引發足夠的關注,單憑觀點和判斷的新銳、偏狹、跟大眾唱反調是遠遠不夠的。網絡公號那些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評論家”多了,但能引發海嘯般反應的幾乎沒有。這是因為,它們缺失兩種必備的要素。其一,足夠亮眼的背景底色。其二,足夠濃烈的逆反情緒。

  足夠亮眼的背景底色,既指作者身份標簽,比如人大教授、北大碩士、中科院專家,也指媒體屬性,比如中央黨報、中央團報。底色越厚重,越扎眼,雜糅的要素越多,評論設置議題的能力越強。

  而足夠濃烈的逆反情緒,更多意味上來自官媒凝結在大眾心理那塊令人生厭的刻板印象:不說人話、不接地氣、愛好宣教、擅長灌輸、文風生硬、語氣強勢。在這種固化的社會情緒下,其實黨媒寫什么都挨罵。相比之下,那些走野路子的公號評論家,無論再怎么挑逗大眾,也不能激起這種逆反。

  拿豆瓣這件事說,盡管那篇評論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拋開對立逆反的情緒,你不得不承認這一家之言也不是毫無道理。混亂的影評界,的確有很多假“言論自由”之名以行的惡意攻擊。我個人也非常反感那種刁鉆的影評文風,挖空心思列出十幾條罪狀,好像非得給人家批得體無完膚,才能襯托出自己很懂藝術,很懂創作,很有文化。這種現象在針對國產電影的評價中的確更為明顯,逢國產必爛片,幾乎沒有一部作品能夠幸免。這個時代都有種特別傲嬌的審美習慣,總愿意通過鄙夷一樣東西,來標榜自己卓然不群的品味。比如,我十多年從來不看春晚,我從來不屑看電視,國產電影全是爛片,總以罵聲來承載情緒,總以拒絕一切的態度全盤否定,既粗暴又缺乏善意。

  但是,一旦由“人民日報”背景色彩的官媒評論設置了議題,大眾就很容易火力全開地去討伐媒體,罵它手伸得太長、管得太多,不太愿意平和地進入作者的邏輯,急于把作者的觀點批倒,把刊發奇談怪論的媒體批臭。

  相較于觀點本身,人們更關注的是觀點的“身外之物”。評論之所以能夠繼熱點之后,在輿論場上“二次設置議題”,也正是因為民眾在心理上沒對官媒進行祛魅,社會觀念還是根深蒂固地把評論當做“上級精神”“高層指示”的傳聲筒,總覺得官媒評論都是有弦外之音的。這一點我深有體會且哭笑不得。我在中青報寫過的好幾篇評論,網媒進行轉載時,一定要在標題前著重加上“中青報刊文”、“中央團報刊文”,但事實上到底有沒有人在背后授意我、有沒有人向我傳達什么觀點指示,我是最清楚不過了。

  評論能夠設置議題、成為熱點,其實是件好事,起碼證明這文章有人看了。很多評論文章,除了填充版面,實在也沒什么大用,想反駁都抓不到可以反駁的觀點。作者身份再顯赫、媒體再高大上,也掀不出什么波瀾。那種充斥著口號、排比句、學術腔的評論,完全讓人讀不下去,更不可能產生什么觀點爭鳴和輿論海嘯。比起視角偏狹、劍走偏鋒的一家之言,更可怕的是眾口一聲、眾聲沉默、無人問津。

  我甚至認為,在輿論場上設置一次議題、是一個評論員真正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如果終日端坐在電腦前,敲打著無人細看的干癟語句,評論很容易變成孤芳自賞的文字游戲,永遠不知道大眾的痛癢,永遠不知道輿論的雷區,也永遠掌握不好說話的分寸與創新的尺度。一個評論員,如果終其一生都沒在輿論場上掀起過一次波瀾、沒引起過任何爭議,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他職業生涯失敗的表現。

  這場因評論而起的輿論爭執,最后終結于人民日報評論部公號的一句“以此為準”。這句看上去很霸氣的話征服了很多人,讓很多人覺得放心了。但我完全不這么認為。因為這充分說明,評論設置了議題后,真正的解釋權、裁決權還是牢牢攥在媒體手中。其實無論是惹了一身爭議的一家之言,還是很合民意、很得民心的銳評,都不足以成為一錘落音的口風定調。言路真正開放的社會,不是你說以誰為準就以誰為準,應該把問號交給公眾去回答,去選擇。

(責任編輯:李焱)

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