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新社報道,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官方微博發布消息稱,公安部日前召集工信部、人社部等7部委,推動姓名中含有冷僻字的身份證在各用證部門特別是基層窗口單位的全面正常使用。
姓名中含有冷僻字的身份證,難以被一些信息系統識別,這給部分公民帶來不少困擾,就連公安人口信息管理系統也因未全面收錄冷僻字而對此現象頗感無奈。因此,含冷僻字的身份證幾乎不能全面正常使用。比如“羋月”的“羋”字,因為屬于生僻字,而且時常被叫錯,所以有人無奈改為“米”。對于“羋”字的大眾化識讀,還得感謝電視劇《羋月傳》的熱播,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冷僻字都有被大眾識讀的機會。
在傳統文化中,有“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焉能改之”的說法。姓和名同樣是祖宗和父母給的,為了方便使用而放棄祖上流傳千百年的姓氏,豈非一種血緣尷尬甚至背叛?可是,在如今信息系統的現實窘境之下,生僻字的姓名不能錄入、識別和印上身份證,又能怎么辦呢?眼下,公安部等部委推動姓名中含冷僻字的身份證全面正常使用,是人性化的進步。
同時,這也是服務型政府、民生型政府建設的見證。比如,公安部收集整理戶籍登記信息中使用的冷僻字5000余個,組織研發公安人口信息管理系統冷僻字統一解決方案,建立了公安人口信息庫專用字庫,并推動各用證部門完善有關識別系統;2011年國家發布新修訂的《信息技術通用多八位編碼字符集(UCS)》標準后,公安部立即下發通知,對公安人口信息管理系統冷僻字解決方案進行全面升級等舉措,都是服務百姓的見證。
再者,此舉也是技術進步的見證。無論是公安人口信息庫專用字庫的建立、各用證部門相關識別系統的完善,還是公安人口信息管理系統冷僻字解決方案的全面升級,都是現代信息技術和應用系統升級的結果,是技術進步的成果。
政府的公共服務很多時候是在細微之處見改變。任何一個國家和社會的公共服務水平提升,都不是一步到位的,只有相關部門尤其是窗口單位從細小的工作入手,才可能把“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服務詬病盡早革除。此番讓“羋月”們有“名分”之舉,讓公眾能夠便利使用父母祖宗給的姓名,應該得到掌聲。
(責任編輯: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