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上一輪強降雨造成的漬水,筆者的代步車牌照遺失一塊。
接下來順理成章的,就是通過熟人到處打聽哪里有人拾到牌照。幾天沒有回信,于是開始打聽怎么補牌照。有說上車管所補的,有說網上補的,莫衷一是。
正拿不定主意,有人在朋友圈發了一個來自“武漢交警”的公眾號內容:漬水丟車牌的看過來。“武漢交警”的這條內容設計很人性化。我按照提示,第一步輸入車牌號,查找車牌信息,結果顯示,無人拾到我的車牌。正當我覺得微信解決不了什么正經事時,接著出現第二步關鍵提示:點此處補辦車牌號。這提示無疑讓人心情大快。于是按照提示內容,上傳身份證復印件、行駛證復印件,輸入相關車輛信息。很快網絡提示,交警部門將在線下電話確認后,微信打款工本費,幾個工作日后,牌照如期寄到本人手中。
我跟許多朋友說起補車牌事,朋友們都贊,這年頭微信真是個好東西,“武漢交警”公眾號辦得好。
到政府部門辦事,曾經被說成是一件難事。從前老百姓抱怨得多的是,衙門作風問題,比如“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不給好處不辦事”等等。現在機關作風好多了,很多事情也好辦多了,尤其是政府公共服務窗口前移,門戶大開,一條龍服務,一個窗口對外,看得見的公平公正公開,令人很受用。不過,公共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問題,或者許多人要求更高,服務零距離無障礙等等訴求又凸現出來。
正所謂改進作風永遠在路上,從移動互聯網時代看,這個路首先恐怕是“網路”。毫無疑問,網絡為公共服務的無隔閡無障礙更快捷更便捷提供了可能。有了網絡,許多公共服務項目基本不需要到窗口排隊、叫號;有了網絡,服務流程可壓縮精簡,服務半徑可加大延伸;有了網絡,一指搞掂、“上門服務”,都不再是傳說。
如今微信作為社交平臺,儼然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網紅”。武漢交警服務水平的提升,就是利用好了這一平臺。令人欣喜的是,在洪災期間,許多政府服務項目,也同樣因為微信而精彩。
眼下許多公共服務項目,路徑一變,就能贏得好評。之所以如此,就是順應了時代的要求,更貼近了老百姓的需要。有人認為,有些公共服務水平的提升,或許就是洪災期間的倒逼機制所形成的。這恰恰很能說明問題。既然洪災期間能夠把公共服務做得更到位,那至少說明平時同樣也能做好。什么是改進公共服務的標桿?這就是。
為今之計,我們的公共服務部門,應在利用好移動互聯網等先進平臺、利用好先進的科技手段的前提下,重新審視“審批”的意義。先進的科技決定了,“權力審批”的老一套越來越不那么管用,而公共服務“尖板眼”則正在增多。如果洪災能夠成為改進公共服務的一個契機,必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
(責任編輯: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