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大城市限制人口、中小城鎮擴容的情況下,一些中小城鎮迫切希望加速發展,紛紛提出2020年、2030年人口倍增的目標。國務院有關部門數據顯示,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6年5月,全國縣以上新城新區超過3500個,規劃人口達34億。(7月13日新華社)
34億的規劃人口,顯然存在著明顯的“失真”和“貪大”。其原因,或許與城市的定位不準有關,但在現階段,城市規劃“臃腫”現象的出現,其根源仍在于規劃本身嚴肅性的缺乏和規劃權的分配失當。
這一點已引起中央政府的重視。今年2月份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依法加強規劃編制和審批管理,嚴格執行城鄉規劃法規定的原則和程序,認真落實城市總體規劃由本級政府編制、社會公眾參與、同級人大常委會審議、上級政府審批的有關規定。然而實際情況是,每一份不切實際的城市規劃的出臺,其背后都存在著繞開程序的問題。
與幾乎不可能實現的“規劃人口”對應的是,近年來各地的“空城”現象愈發多見,這是不切實際的城市規劃所帶來的一個直接后果。而規劃的銜接不暢和嚴肅性不足,也在客觀上加劇了規劃的非理性。當然,城市主政者對城市的規劃人口、面積有貪大的喜好,也仍是由于一種粗放的發展理念在作祟。
應該說,城市規劃貪大的風氣的流行,還不止由于規劃權的約束不足,而是與整個城市的權力運行有關。畢竟,一些地方政府動輒“造城”,發展沖動是其一,更反映出其配置資源的能力確實很強大,所以對城市遠期發展抱以盲目樂觀就不足為奇。這一方面激發了政府不切實際的“造城”沖動,另一方面又限制了市場力量對于城鎮化的推動,而導致城市發展內生動力不足。
遠遠超出城市發展能力的“城市規劃”,小則使得規劃失去了應有的指導意義,毫無權威可言,大則是進一步加劇了城市發展的泡沫,導致浪費與經濟風險。對于這種很明顯的規劃沖動,首先還得在規劃權的制衡上下功夫。常識是,越是受到約束的權力,其“亂來”的幾率就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