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北京電視臺《北京時間》報道,擁有17年產品安全檢測和化學品毒理評估經驗的專業人士魏文峰表示,國標《合成材料跑道面層》(GB/T 14833-2011)只有第4.2.2條對化學危害方面規定了檢測要求,檢測項目卻并不多,只有苯、甲苯和二甲苯、游離甲苯二異氰酸酯、重金屬。他認為,這幾種被限制的有害物質根本無法覆蓋實際跑道可能散發的有害化學氣體。有多名學者指出,“檢測符合國家標準,但并不代表跑道無毒”。(6月12日《中國青年報》)
“異味操場”事件頻發已“行之在前”,然而監管方卻“跟之在后”,既沒有超前一步未雨綢繆,也未能同步而行處處限制。當問題已然出現并呈現出群發之勢,才發現“毒跑道”暴露出的是體系性的漏洞。其間既有標準的粗放和簡單,又有標準層級的低效,更有“九龍治水”下的責任真空,諸多因素的疊加之下,使得“毒跑道”亂象,處于事實上的監管空白地帶。
對比來看,在教育領域,“異味操場”現象可謂比比皆是。比如一直為外界所詬病的教輔質量問題,校服問題,同樣面臨著“標準不全”、“層級過多”和“九龍治水”的共同頑疾,前者從出版社到學校再到教育部門,后者從教育部門、工商、質檢和學校等,環節眾多把關程序不少,結果卻是誰都在管誰都沒有管好,“毒校服”于是二進宮或者三進宮,而帶有錯別字的盜版圖書,也堂而皇之進入了課堂之內而“誤人子弟”。
沒出事“你好我好大家好”,一旦出事便“相互推責”,已成多部門治理、多環節監管下的共同之處。從食品安全、安全生產、環境治理來看,安全標準也好,技術標準也罷,從本質上講,其實是監管的標準和態度的結果,如果堅持一切從嚴并力求做到“零風險”,那么在標準上就必然會達到“史上最嚴”,否則就可能“標準圍繞監管轉”,監管有多么松散則標準就有多低效。
奶業安全標準的下降,導致了乳業的水平的整體性下降,洋奶順勢占領了大量的市場份額,國產奶依然在為贏得消費信任而苦苦掙扎,這樣的代價可謂慘痛。而環境的日益惡化,終于催生了“史上最嚴”的標準,從而帶來了整個局勢的穩控。這諸多事實都無不說明,若是預之在前,那么付出的代價才會少一點,若是由“問題帶著前行”,就問題說問題,或者沒有進行舉一反三的總結與整改,監管的水平和治理的能力就無法得到提高。
“異味操場”事件頻發是對監督能效的考驗,對癥下藥和借鑒其他領域的治理經驗,解決起來并不困難,總體來說,就是制定更為完善和科學的標準,并將推薦標準上升到強制標準的層次,同時在執行的過程中,應當將產品標準和工程標準進行有效的融合,或者設定明確的責任細則,指定具體的牽頭機構和部門,將九龍治水的分治格局,變成一家攬總的責任界定,再輔以更為精準和有效的責任追究機制,多管齊下之下,“異味操場”才會真正的遠離校園和學生。
學生是受法律保護的未成年人,然而卻屢屢受盜版圖書、毒校服或者毒跑道的侵蝕,其背后的原因值得追問。如果連未成年人都不能保護,又靠什么給他們一個美好的明天;如果連跑道之毒都未能解決消解,那么更為復雜的其他安全保護問題,顯然會更加難得到治理。檢測符合國家標準,但并不代表跑道無毒,因為只有當標準本身達到“安全可靠”的地步后,才能使之成為把關的利器,而不是推卸責任的擋箭牌。技術標準、安全標準,說白了最終還是取決于監管的責任和態度。擺脫一切利益束縛而做到“唯安全是舉”,那么標準問題才會迎刃而解。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