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4年1月至今,在不到3個月的時間里,全國范圍內,媒體曝光的自來水異味事件已達10起。其中有6起,相關部門對水質的取樣送檢后得出異味水檢測合格或達標的結論。(3月19日《法治周末》)
雖然相關部門對6起異味水質的取樣送檢后得出水檢測合格或達標的結論。但自來水異味事件頻現還是要觸動公眾的神經,引發質疑與猜測。有異味的自來水到底對人的健康有無損害?自來水的異味來自何處……這是能夠說明白的,也是必須的。日前,環保部發布了首個全國性的大規模研究,結果顯示,我國有1.1億居民住宅周邊1公里范圍內有石化、煉焦、火力發電等重點關注的排污企業,2.5億居民的住宅區靠近重點排污企業和交通干道,2.8億居民使用不安全飲用水。在這個大背景下,對于以食為天、每天要喝水的公眾,能不憂心忡忡嗎?對異味自來水的質疑,投射了公眾對自身基本權益的關心,應當引起政府相關部門的重視。
從2012年7月1日起,我國強制實施《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飲用水監測指標提高到106項,加強了對水質有機物、微生物和水質消毒等方面的要求,與世界上最嚴的水質標準——歐盟水質標準基本持平。飲用水監測指標與國際接軌了是一回事,但是否落實到位又是一回事。落實新的飲用水監測指標,意味著要大投入上設施,一些地方舍得嗎?經濟能力不好的地方能做到嗎?在一些地方,法律法規都被漠視,飲用水監測標準又能被重視多少?這個強制標準由于缺乏實質性的懲罰措施,并不為地方政府和水廠所重視。新標準頒發至今,地方政府和水廠在水處理工藝改造方面鮮有進展。從近年來一系列環保事件的發生看,公眾有理由對此懷疑。
事實上,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升和科技的發展,當初被視為是無害的東西,現在變成了有害的東西。同理,被送檢得出達標結論的異味自來水,誰敢保證以后不是有害的?2013年,杭州自來水四度出現異味。今年1月16日,有記者從浙江省環保廳獲悉,引起異味的主要物質是鄰叔丁基苯酚。鄰叔丁基苯酚是一種低毒性的有機化合物,如若在高濃度情況下大量使用,會對人體造成危害。2013年12月19日,在由杭州環保、城管等多部門聯合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杭州市水務集團副總經理張利華曾表示,杭州水質是安全的,但同時建議年幼體弱及老人飲用桶裝水。許多市民出于“更安全”的考慮,還是選擇購買瓶裝水或桶裝水等其他飲用水。這則案例耐人尋味。
水是生命之源,對百姓健康的重要甚于食品安全。相關部門不能對異味自來水掉以輕心,更不宜拿“合格”或“達標”的結論應對公眾。自來水的異味究竟來自何處?現有的地方檢測設施能否達到標準?有異味的自來水到底對人的健康有無損害……相關部門對這些公眾關注的問題均要予以滿意的答復。還要建立獨立于地方水廠的專業水質監測機構,變水廠自檢自測為第三方檢測,水質檢測數據要及時向全社會公開。
預防飲用水被污染,如同治理霧霾,等到泛濫成災才治理,治理成本和難度就太大了,當未雨綢繆。因而,有必要借鑒空氣污染指數的常態發布機制,發布飲用水安全指數,滿足公眾的知情權,倒逼相關部門和地方水廠致力于飲用水安全。
(責任編輯: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