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對中國經濟及未來發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那么該如何進行科技創新?或者說更為重要的,什么樣的科技創新才是真正的科技創新?如果創新思維和運作模式沒有根本改變,經濟新常態之下的科技創新,仍有落入陳舊、落伍套路的可能。如果那樣,投入了巨大人力、物力的創新,就難以真正轉化為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需要明確的是:科技創新首先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在創新的基礎性階段,沒有任何人能夠清楚地預測創新的前景。即便目的明確,其結果也殊難預料。與其說創新具有明確的必然性,不如說真正的創新往往是偶然得之。但這偶然,卻必然地來源于大量基礎性研究積累。
科技創新還是一個試錯的過程。這一試錯過程是不斷矯正創新的路徑,以使創新朝著既定的目標推進。在現實中,試錯過程不僅能試出了原有目標的不可行,有時還會試出一個新的結果,而這個新的結果,可能與原來預想的大異其趣。
創新的上述特性,都預示了一個讓人極為無奈的前景:創新需要巨大的投入,卻未必會取得讓人欣慰的結果。坦率而言,目標明確、集中攻關的傳統科研體制和運營模式,基本上無法適應這樣的創新。
可是,如果能夠把這樣前景不明的創新交給市場,情況也許就會大不一樣。市場不僅擅長高效配置各方資源,更能夠以客觀乃至無情的淘汰,篩選出更具資本價值和科技前景的創新項目。在市場篩選下,巨大的投入乃至創新失敗,都不過是必要的成本,而不是所謂的前功盡棄。
創新的不確定性當然也是巨大的風險。但創新的最大風險,還不是創新的失敗,而是這一項科技創新,是不是真正的創新,是否真的能夠為經濟發展助力。為了發展地方經濟,許多地方政府往往傾全力推廣某一項科技創新項目,以期其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支柱。但是,現實經常事與愿違。近期最為明顯的例子,當屬光伏產業。技術角度而言,不能說光伏的科技含量不高,但是這一高科技技術不僅沒有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支柱,卻變成許多地方經濟的噩夢。其中教訓究竟是什么,實在值得深思。
說到底,地方政府怎么有能力認定哪一項創新是真正的創新?即便在市場中搏殺的企業家也不會有十足把握。一項看上去極具科技含量的創新,究竟是否如其看上去的那樣充滿前景,是否真的具備巨大的經濟價值,評判標準不是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廣,也不是企業家的慧眼青睞,而是市場。
“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讓機構、人才、裝置、資金、項目都充分活躍起來,形成推動科技創新強大合力。”習近平總書記在“科技三會”重要講話中的這句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當前科研體制的短板。“集中力量辦大事”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而如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形成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新機制,則是當前科研創新體制無可回避的挑戰。
(責任編輯:鄧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