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一年一度的圣誕節如期而至,哪怕與地球彼端的西方國家時差仍存,但一派喜慶早已在大街小巷彌散開來,圣誕樹、彩條棒、鈴兒響叮當……一夜歡鬧與喧囂。
去年圣誕,昆明南屏步行街舉行“飛雪”活動,人流量超過11萬人,而三小時“狂歡”后,這座城市留下的不是燭光月夜、祥和寧靜,而是滿地垃圾和環衛工徹夜辛勞的身影。在全國各地,因慶祝圣誕,不乏垃圾成堆、滿地瘡痍,彩條彩帶遺落街道、餐館飯店食物浪費,密集出行及酒駕醉駕致使交通事故頻發,人群擁堵、光火而慶,不經意間便為踩踏事故及火災等安全問題埋下隱患,圣誕節在國內儼然不是我們想象中那般光鮮亮麗。
文明,一個國家隱含內斂的精神財富,現如今,我們大力倡導“和諧社會”,精神文明建設被提上國家層面予以重視,相較公眾的期盼與文明覆蓋面,所存問題顯然與之相去甚遠。年年狂歡年年慶,卻也見年年臟亂和年年世俗,原本寓意美好的圣誕節,在不少地方卻多少有些異變,如今,圣誕節更成了“購物送禮”、“胡吃海喝”的代表性節日,除了平安夜祝福,幾乎淪為了與“光棍節”、“雙十一”等相類似的“商業代表”。事實上,也正是些許內涵余文化的“空殼”,致使公眾對圣誕節褒貶不一。且不論所謂“文化侵略”和“崇洋媚外”,“中國式”圣誕節顯然欠缺了一些文明、多了一些浮躁。
安全,不可忽視的節日保障。2012年圣誕夜,安徽合肥一門面房發生火災,造成5名大學生死傷,在武漢、中山、洛陽……圣誕火光都帶來過涼徹心扉的悲劇。每年圣誕節前夕,各地交警疲于處理各式交通事故,卻見廣泛宣傳的安全提示被人們當成耳旁風,一次酒后的飆車、一段獨行的夜路,美好祝福盡成空話。在徹夜喧囂面前,安全二字如同媽媽的嘮叨,不少人根本不加在意,各類事故成了對“平安夜”最大的諷刺。
圣誕節原本寓意美好,也是西方浸染了祥和溫暖的佳節,在中國盛行,也便多了些“中國特色”,只不過,那些負面的“特色”,實在叫人辛酸與無奈。原本恰到好處的動靜為一派盛大遮掩,豐盛餐桌前的家庭親情、不見異物的漫雪街道、含義層疊的節慶活動,我們又何嘗不是品味著、收獲著,卻也在丟失著、遺忘著。那些沒有國界、不分人種、無關宗教的溫暖,那些有著向上精神、超脫世俗卻浸滿人情味的元素,才是我們應當接納吸收的真正“營養”。由此,我們更應多些秩序和警惕,少一些肆無忌憚和粗心大意,文化侵染還在其次,至少我們的文明不能丟、安全意識不能丟,在中國,圣誕節也須多些“中國味”。
只愿圣誕節多些文明與安全,狂歡也罷、祥和也好,秩序井然、歡愉而慶、人人安眠,便是這個節日最為樸實的意義所在,便是我們接納文化、分而受之的“聰明”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