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省青島市物價部門就地鐵票價將舉行聽證會被指造假,參會市民名單顯示,一個名叫王秀麗的女性在今年年內已經3次被抽中參加聽證會。青島市物價局相關負責人回應稱,參加人均為公開抽取,不代表具體階層,但確實有報名人數過少的情況。(11月18日《新京報》)
一個自稱“全職太太”的女性,今年已經參加了3次聽證會。若說聽證會只要報名就有有份,那么,只能說明“全職太太”比較有空;若說參加聽證會的名額是抽簽的,那么,一年內被3次抽中,則說明這位“全職太太”很有幸。然而,無論被抽中是一份責任還是一種榮譽,但當這種機會頻繁地落到同一個人頭上,必然讓人懷疑是不是有“貓膩”——因為,誰都知道,抽簽的公正性,就在于其不可預測的結果。那么,多次重復的結果就無法用概率來解釋。
別急,青島市物價局相關負責人對此的回應,足以讓人釋疑。物價局方面稱,在該單位今年組織召開的三次聽證會中,符合報名條件的消費者參加人報名人數分別為18人、28人、20人,客觀上,被抽取作為聽證會參加人的概率確實比較高。比如地鐵聽證會是20個人中隨機抽取12個。試想,要是買彩票也是二選一,只要能買到彩票,中獎也可能是隔三差五的。
打消了這種疑慮,筆者覺得要奉勸那些提出“疑慮”的人。您是不是也像“全職太太”一樣的悠閑?以至于把這樣的“聽證會”,當做真正意義上的聽證會?
說起來,聽證會起源于英美,是一種把司法審判的模式引入行政和立法程序的制度。聽證會模擬司法審判,由意見相反的雙方互相辯論,其結果通常對最后的處理有約束力。同時,當事人要求聽證的,行政機關應當組織聽證。顯然,聽證會不是由誰來“搭臺唱戲”,讓誰來“聽戲”,而是有關行政程序或立法的一項制度;是對相關的行政立法,由利害關系人代表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允許意見相反的雙方互相辯論。這樣才能達到聽證的目的。
當然,在此不能武斷地說相關的聽證會沒有經過這樣的程序。但是,以報名抽取聽證人員的方式,已經背離了聽證的目的,更像是一種形式。雖然在被抽取的名單中,事先做了是否“符合報名條件”的篩選,但這種被動的候選,不可能保證報名者是不是來自各個社會領域和階層。那么,他們的意見能不能反映絕大多數利害關系人的意愿?而抽簽的結果的不確定性,很容易像彩票搖獎一樣,大獎可能給了很有錢的人,而孤注一擲,想以此“翻身”的卻顆粒無收。事實上,物價局也承認,參加人不代表具體階層。
可能正是由于聽證會更多地體現了一種形式,所以參加聽證會的無非是一些“聽客”;而這種并不“好聽”的“戲文”,也就沒有多少“票友”了。否則,有關民生大計的聽證會,怎么會出現20選12的冷場呢?除非在對是否“符合報名條件”的篩選時,已經把可能會“喝倒彩”的拒之門外。
那么,剩下的“老聽客”中,出現老面孔就不足為奇了。這些被人們稱作“聽證專業戶”的人,才是一場場聽證會的忠實“粉絲”。實際上,再老掉牙的“戲碼”,總會有一撥票友的。他們是不管上演什么劇目,只看誰是主角,誰在唱戲。于是,臺上拿腔拿調,臺下一片叫好,曲終人散,明日請早。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