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省青島市物價部門就地鐵票價將舉行聽證會被指造假,參會市民名單顯示,一個名叫王秀麗的女性在今年6月至今已經3次被抽中參加聽證會。青島市物價局相關負責人回應記者稱,參加人均為公開抽取,不代表具體階層,但確實有報名人數過少的情況。(11月18日《新京報》)
半年時間就有3次被抽中參加聽證會,從概率學上看,并非沒有可能,問題是多次被抽中僅僅是運氣原因,還是有著其他因素?畢竟近些年聽證專業戶并不鮮見,半年內3次被抽中的王秀麗就目前來看,還難以撇清聽證專業戶的嫌疑。
聽證會原本是為了充分吸收民意,以便更好地維護公眾權益。然而,聽證專業戶頻頻出現,“逢聽必漲”也已成為一種無奈現實。當聽證會失去權益博弈的功能,那么其就很可能淪為形式和過場。隨之而來的是,越來越多的人對聽證會失去關注和參與熱情,從而使得聽證會的功能日漸弱化。這顯然已經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所以,青島物價局回應稱“報名人數過少”,或許并不完全是找借口。然而,其顯然忽略了真正的問題——是什么導致了報名人數過少?筆者認為,這與聽證會的專業性缺乏有很大的關系。
首先,在聽證會召開之前,政府部門有充分告知公眾的義務,要讓大家覺得聽證會與自身權益息息相關。很顯然,就目前來說,這方面的工作做得很不好,宣傳的重點往往在聽證會的結果上,輿論也往往只是在聽證會結束后才出現較為強烈的議論之聲。殊不知,此時的意見和建議已經于事無補。對于聽證會,更值得關注的是整個過程,包括聽證代表的公正產生、聽證事項的詳細說明等方面都須做好,才能激發出更多的參與熱情,聽證會才會陷入“報名人數少”的怪圈。
其次,在聽證過程中,應保證聽證代表的意見被充分吸納,而不是“說了白說”,在以往的一些價格聽證會案例中,即便公眾有參與熱情,聽證代表的意見卻并不能決定什么,很難對決策起到影響。雖然《政府制定價格聽證辦法》明確“定價機關作出定價決定時應當充分考慮聽證會的意見”,《行政許可法》有“行政機關應當根據聽證筆錄,作出行政許可決定”的規定,但在實際執行中,會有多少聽證會意見會被采納?只要采納過程中的隨意性仍然存在,那么聽證會的公信力必然受損,公眾的參與積極性就會降低。
可見,“報名人數過少”背后有著很多問題值得政府部門認真思考。正是因為聽證會的不專業,才導致了聽證專業戶的產生。沒有人會輕易放棄為自身權益發聲的機會,只是當下的聽證會還沒有形成成熟的博弈機制。完善聽證會制度,不妨從增加更多約束性規定和重塑公信力開始。當聽證會能夠充分承載民意,聽證專業戶就會失去存在的土壤。聽證會成為民意通道,又怎會出現“報名人數過少”的現象?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