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輛年檢俗稱驗車,相當于車輛的定期體檢,現在很多城市的驗車線都采用了高科技的設備。但記者先后在山東、廣東、浙江、遼寧等省調查了20多家機動車檢測站,在這些檢測站只要“黃牛”疏通好了關系,尾氣不合格的車輛,不需要維修就可以拿到合格的檢測報告。(9月13日《京華時報》)
機動車尾氣納入車輛年檢,是一項環保措施,通過年檢的汽車可獲取環保合格證,其制度的本義是倒逼汽車的達標排放。毫無疑問,制度的初衷是良好的。然而,記者調查的結果顯示,貌似嚴密快捷的高科技檢測設備,卻是漏洞百出,不管是旁接氣管作弊,還是利用電腦軟件偽造數據,說到底真正讓人放心的并不是技術與設備,而是來自制度設計的利益制衡與監管制約。
尾氣檢測“黃牛”遍地,不管是車主,還是檢測站,抑或是設備生產廠商,契合的還是共同的利益,車主要便利和便宜、檢測站要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收益,而生產廠商又要迎合設備運營者的口味,唯一的出路只有在維修上簡省了,如果這些非法利益得不到鉗制,檢測制度僅有的作用會形同虛設。
車主為何視檢測如兒戲?除了維修成本高之外,更主要是汽車的排放監管尚停留在“一檢了之”的狀態,有了合格證便萬事大吉,既不會有現實的抽檢,更不會有超標的重罰,又如何有重視汽車環保的動力。試想,同樣是車輛檢修,為何涉及駕駛安全的項目會被重視?很簡單這些涉及車主的切身利益,即便是年檢不檢測,自己也要視情況送檢。
檢測站又為何會有恃無恐?除了檢測作弊手段的隱蔽之外,更大的原因還是監管的不力和處罰成本的低廉。雖然,有的檢測站表示作弊如果被環保部門發現,會失去檢測的資質,但是記者調查“黃牛”遍地,作弊成了潛規則,不得不說監管成了擺設。此外,但凡有“黃牛”,都少不了“內鬼”的魅影。至于作弊的違信違法還沒有足夠明碼實價的法律籌碼。
尾氣檢測為何“黃牛”遍地,根子在于汽車環保制度機制設計的簡單粗放,唯年檢、唯證書,環保所具有的共同責任,沒有從機制上轉化成為使用者、檢測者、監管者的經濟成本、法律成本,使得環保與檢測兩張皮。尾氣檢測需要打擊的不只是“黃牛”,更該推進的還是治理方式的轉變。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