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城鄉建設部總經濟師馮俊日前表示,共有產權住房試點正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淮安、黃石這6個城市推進,作為政策性住房的一種新形式,有人期望,有人觀望。(6月5日《重慶晚報》)
之前,各種保障房政策,主要向低收入者傾斜,致使游離在保障與市場之外的無能力購房群體日益增多。如今,共有產權住房誕生,以市場路徑給“夾生層”提供了住房保障,無疑是一種進步;不過,從來沒有十全十美的政策,共有產權住房亦有局限之處。
與之前的限價房、經適房相比,共有產權住房解決了“房價雙軌制”問題,有利于壓縮這背后的利益沖動與牟利空間,可以更好地呵護制度善意。除此之外,因為產權乃政府和個人共有,無論各占多大份額,對個體而言,都緩解了經濟壓力。
雖然保障房的形式日益增多,但對于共有產權住房,夾心層仍可以保持審慎的期待。畢竟,倘若能落實到位,必能實現他們“居者有其屋”的樸素夢想。
至于共有產權住房的局限處,還是利益問題。有業內人士指出“如果共有產權住房購買者在回購政府產權的時候,只要市場評估價降低幾個百分點,即可獲得巨大的經濟利益。同樣,政府收購個人產權時,如評估價虛高,也存在利益輸送的問題。”
這意味著,共有產權住房的獲利空間仍存在,而有利益的地方,就有人為的覬覦,如何避免陷入“經適房困境”,確保共有產權住房的程序正義,避免可能出現的尋租現象,仍是繞不開的話題。
具體說,對共有產權住房,還需把握幾個基本原則方可將制度善意發揮。一是充分調研,確保資料的真實性,規避“開寶馬奧迪申請共有產權住房”一般的丑聞;二是設置完善的退出機制,無論政府最終收購還是公眾最終購買,必須嚴格按市場價格辦事,杜絕牟利空間;三是要保持公開透明,確保市場監督,無論是售后監管還是售前審批,都必須保持信息公開,設置必要的防火墻,杜絕貓膩存在。
眾所周知,共有產權住房也屬于保障性住房的一種,這就等于抓住了平抑房價的“七寸”,落實到位,必將緩解一部分人的住房剛需,對約束與調控房價作用不言而喻。
發展共有產權住房,必須要遵守公平與公正的基本原則,避免政策淪為部分人的福利。應堅持市場化操作,做好必要的公開、監管與問責工作,讓制度的善意照進現實,成為公眾的福音。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