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有關負責人近日透露,共有產權住房試點正在北京、上海等6個城市推進。共有產權房價格一般比周邊商品房低3成左右,因此受到購房者追捧。
共有產權住房實際上是居民與政府“合伙”買房、共享產權,而由居民“獨享”房屋使用權,由此大幅降低了居民的購房成本,減輕了居民的住房消費負擔。但就性質而言,共有產權房究竟是保障性住房還是商品房,目前各試點城市并未有統一的界定。由于尚在試點階段,這種“不統一”是可以理解的。
盡管如此,共有產權房仍體現了與經適房、限價房等保障房大致相同的治理邏輯,幫助中低收入人群實現購房需求,改善住房條件。為此,政府需要通過一系列制度設計和政策措施,從3個方面保證共有產權房政策公平實施。
一是嚴把“入口”,嚴格審查居民的購房資格,核實申請者的住房條件、收入狀況和財產狀況等,防止“開寶馬住經適房”之類的荒唐故事重演。二是壓縮共有產權房的牟利空間,使購買共有產權房除滿足住房需求外,成為“無利可圖”之事。第三是疏通“出口”,完善退出機制。有的居民購買時資格沒有問題,但后來收入、住房等情況發生了較大變化,超出了共有產權房覆蓋的標準,就應當以適當方式退出,讓其他中低收入者“遞補”享受共有產權房。
共有產權住房無論是否納入保障房體系,都繞不開保障性住房存在的諸多“根本問題”。通過政府直接補貼居民(如借鑒“醫保基金”思路設立“房保基金”)、政府購買服務(政府購買商品房,以保障房名義提供給中低收入者)等形式,盡量減少工作環節、有效降低監管成本,減少出現問題、滋生腐敗的可能性,將是改革和完善保障房、共有產權房的方向。
(原載于6月13日《北京青年報》,原題為《共有產權房是不是保障房?》,有刪改)
(責任編輯:周姍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