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最根本的要依靠企業的競爭力,這是一個再明顯不過的道理。但在現實之中,許多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卻陷入了誤區。在企業經營過程中,許多企業視賺錢為企業第一追求,將發財等同于發展,將不擇手段的短期獲利做法等同于企業競爭力。一些地方政府也認為,有錢就是好企業,有錢就能坐排頭,這不但是一種錯誤的認識,更是一種有害的實踐。
我們先來看看一些所謂的“快速發展企業”的擴張、獲利手段吧:
第一,過度營銷、大肆炒作。一些企業不在產品技術、質量上下功夫,而是一味夸大宣傳,過度炒作,將藥品都吹成神效,將樓盤都說成頂級。
第二,不計成本、盲目投入。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土地、資源、人力成本都很低,一些企業為了短期獲利,盲目消耗資源、大力投入資本,一味用成本換紅利。
第三,一味山寨、不思創新。一些企業看別人賺錢就紛紛粗劣模仿:山寨手機、仿造電器……在企業經營中,模仿是一種正常與必要的過程,但單純模仿只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與真實品牌競爭時只能敗下陣來。
第四,金融游戲、賬面擴張。一些企業不是踏實經營,而是一味玩金融投機,倒賣國有資產,瘋狂炒作概念,坐莊推高股價,操盤股市獲利,最終只能是泡沫破裂。
第五,曲解政策、局部獲利。一些企業拉政策的大旗作虎皮,鉆政策空子,將城鎮化等同于蓋房子,將創意園區變成地產項目,借高新技術之名行重復建設之實,假出口騙退稅等。
第六,污染環境、破壞生態。有的企業在生產過程中轉嫁成本,沒有環保設施,降低環保標準,隨意排污,用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外部不經濟行為換取企業的一己私利。
第七,偽劣欺詐、發不義財。有的企業大搞假冒偽劣、坑蒙拐騙,不僅坑了消費者,也損害了整個行業的形象。
上述做法嚴重擾亂了市場秩序,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問題的嚴重性不只如此,還在于一些地方政府部門因為這些企業一時產值增加、規模擴大,就認為它們具備了強大競爭力,紛紛將這些企業評為先進,奉為榜樣。
企業的正競爭力是企業的本質競爭力,即在信用的前提下,通過創新推進、效率提升途徑,為消費者創造價值的能力。企業的本質競爭力主要由信用、創新、效率三方面構成。企業講誠信、有效率、善于創新才能贏得消費者,獲得真正收益,促進企業持續發展,才能提升一個國家的經濟水平,這是企業唯一正確的發展道路。企業的負競爭力并不是真實的競爭力,只不過是不擇手段的攫取財富罷了,這是在損害、消耗企業的競爭力。企業缺乏競爭力則是指企業在創新、效率方面與先進者比較存在差距。誤區比差距離真理更遠、離目標更遠。企業“施展”負競爭力比沒有競爭力危害更大,到頭來只能是害人害己。
(責任編輯:周姍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