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中國經濟網評論員臧夢雅認為,打破公園邊界只是一個開始,未來,推動公園建設不斷向“新”而行,還有更多的課題值得我們去細細琢磨。這些題目考驗著城市治理者的智慧,需要不斷提升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以“繡花功夫”探索更高水平的治理之道。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從山東青島海泊河公園拆除圍擋重新開放,到安徽合肥推進公園與城市“無界融合”,建設文旅新地標“無界”徽園,今年以來,多地公園“拆欄透綠”,方便大家更好享受城市綠地,受到市民和游客的歡迎。
公園從“有界”到“無界”,拆除的是圍墻,拉近的是距離,體現的是城市治理理念的升級。近年來,隨著公眾對“望得見青山、看得見綠水”有了新需求,國內的很多公園也在經歷從收費到免費、從限時到24小時開放、從被動服務到主動服務的轉變過程。正如游客感嘆的那樣:“走著走著,就和自然風光撞了個滿懷。”公園無界,大眾游園更加便捷,游覽視野更加開闊,生活品質也得到提升。
在人們的印象中,傳統意義上的公園都有圍墻、圍欄等物理邊界。從管理的角度來說,這樣的模式更方便維護公園環境,調節游園人數、時間等。但是,當公園破除邊界,游園人數、時間不可控,這就給公園管理者帶來新的難題。另一方面,園區不再設限,也對游客的文明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
其實,建設無界公園,并非簡單地“拆圍欄”“拆圍墻”,而是要堅持“以人為本”推動綠色空間開放共享,充分考慮廣大民眾的休閑娛樂需求。以北京市的海淀公園為例,以前的海淀公園四周設有圍欄,群眾出入園區經常需要繞路,很不方便。2022年開始,海淀公園開展“拆欄透綠”工作,拆除了全部1900多米的外圍欄桿,實現公園全開放。去年9月,公園還開放了中心草坪,公園綠地總開放面積達3萬多平方米。
不僅如此,在城市更新服務越來越精細化、精準化的當下,與其大拆大建,不如從細微處著手,找到更為靈活且更貼近群眾的解決方案。此前,上海出臺《上海城市公園實行24小時開放的管理指引(試行)》,提出“24小時開放公園不需全部拆除圍墻,可通過增加或局部放大出入口等方式提高通行便捷性”“運動健身等各項設施開放時間需公示醒目”等具體措施,體現出公園管理者與市民之間良性互動和共享共治的理念。
當然,打破公園邊界只是一個開始,未來,推動公園建設不斷向“新”而行,還有更多的課題值得我們去細細琢磨。比如,如何推動公園與周邊街區、社區、商區融合互通,培育“開放式公園+商業街區”等新消費場景;如何實現“城市公園”向“公園城市”升級,讓公園建設與城市更新、產業升級形成聯動,等等。這些題目考驗著城市治理者的智慧,需要不斷提升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以“繡花功夫”探索更高水平的治理之道。
“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要求“加快轉變城市發展方式”。而一座綠意盎然的“花園城市”,一定是老百姓喜愛的城市;一座處處體現著“以人為本”“開放融合”發展理念的城市,也一定是人民群眾收獲更多幸福感的城市。要加快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就要做好百姓期盼的每一件事,在細微處見真章,從而有效增進民生福祉。(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臧夢雅)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文章:打開公園邊界,增進生態福祉
讓更多口袋公園盛滿城市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