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門前的口袋公園休憩玩耍,如今已成為很多市民的生活習慣。據報道,歷經數年建設,本市已有610個口袋公園。預計今年底,全市的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將達到91%,這意味著九成市民都能“出門見綠”。
所謂“口袋公園”,既言其袖珍,也喻其方便。這些公園規模較小、選址靈活、綠意盎然,通常以“點狀斑塊”設計“藏”在街角巷口,給人們帶來“轉角遇到美”的驚喜。這些小而美的綠色景觀,往往還集納了休閑、娛樂、健身等功能,在車水馬龍的城市中勾勒出一片悠閑空間,讓人們在家門口享有“詩和遠方”。同時,作為城市開放性空間新形態,它也為社區居民提供了互動交流的公共場地。植被錯落、布置精巧、環境整潔,老人下棋聊天,年輕人散步健身,小孩奔跑嬉戲,確實是城市里日常又溫馨的景致。
口袋公園見縫插“綠”,體現著精雕細琢治理城市的思路。這些小巧精致的口袋公園,往往都是從閑置空地、違建騰退地、立交橋下空間等邊角地“擠”出來的。每建成一處口袋公園,就意味著城市環境和居民生活品質又提升了一點。當然,建設口袋公園是“螺螄殼里做道場”,越是方寸之地,越得精耕細作。從公園選址到規模大小,再到設計風格、設施配備,是應該多提供適老化設施、適兒化配套還是白領休息區,皆需要充分考慮周邊實際需求,同時契合于原有風貌特征及文化特點。不是簡單修飾,而是讓口袋公園有格調、有文化、有活動,看得見情感、記憶、故事,這樣的“綠色福利”才算送到了市民心坎兒上。
所謂“三分建設,七分管理”。當一個個“金角銀邊”繡出城市精致之美,如何使之得到可持續的管理維護,讓各項功能得以持續發揮,是必須納入考量的治理課題。有的地方聘請轄區居民擔任“市民園丁”,有的鼓勵社會單位參與服務供給,還有的專門組建志愿服務隊伍……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享,治理口袋公園也當有這樣的共治思路。讓更多人既是發展城市、建設家園的受益者、共享者,也是服務城市、守護家園的參與者、貢獻者,凝聚起的將是更強大的社區共建合力。
前段時間,“公園20分鐘效應”火遍全網,“每天到公園待上20分鐘讓人狀態更好”廣受認可。口袋公園既是城市的美麗風景,也是市民身邊的“小確幸”。這“微而不小”的綠色重塑,讓山水草木更好與城市相融相生,也不斷提亮著城市的宜居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