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中國經濟網評論員子房先生認為,不少消費者已經養成了購買食品先看配料表的習慣,那些曾經靠著“科技與狠活”賺錢的食品企業恐怕難有更大的發展了。可以說,廣大消費者用腳投票的市場選擇,也有利于食品安全良好秩序的形成。
備受社會各界關注、以“尚儉崇信盡責 同心共護食品安全”為主題的2023年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即將舉行。“舌尖上的安全”再次引來廣泛熱議。
“舌尖上的安全”一頭連著廣大生產經營者,一頭連著千家萬戶的餐桌。食品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食品安全更是重要的民生工程。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形勢總體保持穩中向好的態勢,食品安全監管持續加強,執法也更加嚴格,食品安全領域的一些重大問題逐步得到解決,食品生產經營企業的主體責任意識有了較大提升,共治共享理念逐漸深入人心。
但還有不少食品安全隱患值得重視。比如,一些地區仍存在“山寨”食品,校園周邊也出現“三無”食品;又如,某些保健食品通過虛假宣傳坑害消費者,個別外表光鮮的網絡外賣商家背后卻是黑心小作坊。遏制這些現象,專項整治期間成效顯著,但往往風頭一過,還是有不法商家卷土重來。此外,食品安全涉及從農田到餐桌的各個環節,涵蓋生產、加工、流通全鏈條,因而一個嚴密高效、社會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體系需要不斷完善。
安全的食品首先是“產”出來的。一方面,要緊盯田間地頭,綜合治理農藥獸藥殘留超標、土壤重金屬污染、非法添加等問題,把好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關。另一方面,要引導食品生產經營企業加強自律,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使企業深刻認識到,食品安全衛生是不容任何人挑戰的“紅線”“底線”。同時,整個食品行業也應行動起來,加強行業自律,規范市場行為,避免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安全的食品也是“管”出來的。以今年上過熱搜的“校園食品安全”話題為例。應當看到,學生用餐環節多、鏈條長,需要學校嚴格規范食堂加工制作全過程控制。為此,學校食堂管理、食品采購、進貨查驗、食品貯存、加工制作、餐飲具清洗消毒、食品留樣等,每個環節都應有詳細規定,每個環節的管理都不能松。更重要的是,屬地管理部門是“牛鼻子”,這份責任絕不容懈怠,更不容存在盲區。只有將風險隱患警鐘及時敲起來,使問責追責更加硬起來,才能讓師生吃得放心、家長覺得安心。
正所謂“同心共護食品安全”,與每個人相關的食品安全問題,也是社會主體共同治理不斷完善的“試驗田”。除了有關部門要把“為民之心”端上桌,生產經營主體也要流淌著“道德血液”,消費者更得自己“擦亮眼睛”。比如,不少消費者已經養成了購買食品先看配料表的習慣,那些曾經靠著“科技與狠活”賺錢的食品企業恐怕難有更大的發展了。可以說,廣大消費者用腳投票的市場選擇,也有利于食品安全良好秩序的形成。
當然,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對食品安全的期待,不只停留在守住食品質量安全的“底線”,而是面向更營養、更健康、更美味的“高線”。為了這份期待,守護“舌尖上的安全”只有進行時。(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子房先生)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文章:打破對食品添加劑的“偏見” 關鍵在于強化監管
共筑校園食品安全防線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