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通過微信公眾號“上海疾控”發布了一篇題為《打破對方便面添加劑的偏見》文章,指出“方便面有一定的營養價值”“方便面中的食品添加劑自有用處且安全可食”。有網友向上海辟謠平臺提問:這能相信嗎?(11月23日光明網)
如果留意近些年關于食品安全問題的相關報道就會發現,關于食品添加劑的話題幾乎從不缺席。而在短視頻平臺,以“添加劑”為關鍵詞搜索,可以得到大量聳人聽聞的內容,但主題大多一致:食品含有添加劑,不安全不能吃。
事實上,添加劑作為現代食品科學和食品工業的重要成果,各類獲批的、合規的添加劑無不可以對食品在延長保質期、改善口感、均衡營養、美化外觀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某種程度甚至可以說,沒有食品添加劑,就沒有現代食品工業。而食品添加劑之所以動輒成為輿論關注的熱點,既有個別商家偷偷違法違規使用添加劑,影響了人們對整個食品行業的信任;也有個別自媒體為了吸引流量,故弄玄虛,拋開劑量說危害,誤導了人們的認知。同時,一些企業抓住人們這種錯誤認知,打出“純天然”、“0添加”的銷售噱頭,無疑加重了這種誤導。也因而,不少人談添加劑色變,主因還是其對食品添加劑的概念還不夠了解,很多時候將食品添加劑“污名化”了。基于此, “上海疾控”等權威機構和專業人士通過為方便面發聲,正是希望社會、公眾能正確看待食品添加劑。
不過,話說回來,盡管現實生活中很多食品添加劑屬于國家允許的品類,且有劑量使用要求,但在現制食品的餐飲環節,由于市場主體構成復雜、從業人員素質不一、監管難度大等種種原因,不規范使用食品添加劑的問題仍然或多或少存在。一是過量添加。一些餐飲從業者為了讓食品更能吸引消費者,會在加工制作過程中過量使用糖精鈉、甜蜜素等食品添加劑,也有人為了防止食品腐敗變質,延長食品保存時間,過量使用防腐劑。二是超范圍使用。比如,檸檬黃作為一種食用色素,按照我國食品添加劑相關法規規定,它可以應用于飲料等食品中,但不能添加到饅頭、包子等面食中。但現實中,有的饅頭加工作坊為讓饅頭更有“賣相”,常常會違規添加檸檬黃。此外,除了使用不規范,還存在餐飲經營主體對食品添加劑采購、保管等管理不到位的問題。
綜上而言,消除人們對食品添加劑的焦慮,前提是有關各方必須形成合力,強化監管。一方面,有關部門要通過制定行業標準等手段,進一步規范整個餐飲經營鏈條中使用食品添加劑行為,嚴格控制用量和用途,進而從制度層面將食品添加劑的風險降到最低。另一方面,市場監管部門對于擅自擴大食品添加劑的使用范圍,過量使用食品添加劑等違法行為,應嚴厲查處,加大違法成本力度。尤其要對食品添加劑的生產、銷售、使用等環節加以嚴格規范,從源頭上最大程度保障消費者的健康。同時,輿論一方應進一步宣傳普及相關知識,加強公眾對食品添加劑的足夠了解,著力把食品安全方面的科學共識向社會共識轉化。
說到底,食品添加劑與食品安全并非對立關系,但唯有多方合力,才能避免食品添加劑一次次刺激我們的神經,一次次引起我們的不安。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