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中國消費者協會近日發布的《“不公平格式條款”消費者認知及線索征集調查報告》顯示,有87.88%的受訪者遭遇過不公平格式條款。遇到不公平格式條款后,超七成消費者仍會選擇繼續交易。
消費者要對不公平格式條款說“不”
停車收費后剮蹭概不負責,提貨券、代金券、積分卡消費限制期限,手機訂購的套餐期滿后被自動續期扣費……很多有失公平的格式條款,都違背了公平交易原則,侵犯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破壞了市場競爭秩序。
近年來,盡管有關部門多次開展專項整治行動,但不公平格式條款問題仍屢禁不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消費者和經營者地位不對等。比如在網購、通信服務等領域,如果消費者不同意相關條款內容,就不能繼續交易,也就享受不到自己需要的服務。正因如此,許多消費者在遇到不公平格式條款后明知利益可能受損,仍會選擇繼續交易,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讓經營者更加肆無忌憚。【詳細】
防止不公平格式條款褻瀆經營誠信
不公平格式條款是對誠信的褻瀆。經營者利用自身的強勢,尤其是利用信息不對稱產生的優勢,迫使消費者繼續消費,甚至忽悠、欺騙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消費者屢屢感到“為什么受傷的總是我”。消費者一再受傷,也意味著誠信不斷遭到褻瀆。【詳細】
現實中,各式各樣的不公平格式條款正在蠶食、扭曲、掏空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這顯然需要警惕,并且予以系統治理。【詳細】
要盡快恢復消費市場信心
消費市場的信心比黃金更重要。清除不公平格式條款,是為了維護包括經營者、消費者在內的各方共同利益。期待有關部門能靠前服務、主動指導、強化監管,提高相關行為的違法成本,糾正各種消費潛規則,為消費者營造愿消費、敢消費的良好環境。【詳細】
從根本上看,有關部門應增強對使用不公平格式條款經營者的懲戒力度,同時降低維權門檻,使得消費者敢于維權、維得起權,這樣才能對不公平格式條款迎頭痛擊,營造公平、誠信的消費環境。【詳細】
(以上綜合法治日報、紅網、深圳特區報)
V視角:
@二水中任Findself:消費者成了弱勢群體。
@MFPN:“最終解釋權”。
@HYIJIE:講個笑話,“公平”。
@名字一年改一次感恩:商家用大數據就能“降維打擊”。
@空中的Michael:限制充值卡消費,每次只能使用百分之幾,顯然不公平。
@TheTemperature:誰都知道,誰都不管。
中國經濟網編后語:
是什么原因讓消費者在遇到不公平格式條款后,仍然選擇繼續交易?除了需要的服務受限之外,維權門檻高、反饋效果差、解決效率低等問題,也在消磨著消費者的信心。長此以往,消費者就會越來越抱有“差不多得了”“算了”的心態。這就需要我們在制度、監管等方面發力,營造真正公平、誠信的消費環境,讓消費者有底氣、有信心“拒絕”不公平格式條款。
回顧:往期“經”點熱評
(責任編輯:臧夢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