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喬瑞慶認為,工業是實體經濟的核心。增強工業盈利能力,提升工業發展效益,是新時代新階段實現工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提升工業發展效益,要堅持科技引領、數字賦能、金融助力。
國家統計局1月27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64516.1億元,比上年增長4.1%(按可比口徑計算);在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26個行業利潤總額同比增加,15個行業減少;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06.14萬億元,比上年增長0.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總計126.76萬億元,比上年末增長6.7%;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營業收入中的成本為83.89元,比上年減少0.11元。
從數據來看,2020年,我國工業企業利潤穩步提升,成績可喜。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沖擊,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果。
2020年,隨著我國工業生產經營持續恢復、產業循環逐步暢通、市場需求持續改善,工業發展質量和效益也得到穩步提升。經歷過風雨,方能見彩虹。當前,不僅工業發展的基礎更牢固,而且工業結構調整的方向更清晰,提升工業發展效益的目標更明確,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的信心更堅定。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強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
工業是實體經濟的核心。增強工業盈利能力,提升工業發展效益,是新時代新階段實現工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提升工業發展效益要堅持科技引領。發展科學技術是提高生產效率直接而有效的手段。科技進步帶動效益提升,這一點在工業上表現得尤為明顯。率先在工業生產中引入先進技術的企業,更容易獲取到超額利潤。隨著技術的普及,利潤會趨于平均化,但也為下一次技術進步提供了需求支撐。縱觀工業發展史,每一次技術革命都會引發工業生產領域的革命,從而大幅度提高工業生產效率,提升工業發展效益。
提升工業發展效益要堅持數字賦能。當前,數字經濟已經滲透到經濟活動的方方面面。數字經濟和工業經濟全方位融合,已成為工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過去的十多年里,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工業信息化帶動了工業效益的躍升。工業互聯網的深度應用,催生出一系列數字經濟和工業經濟的融合模式,帶動了制造智能化、工業智慧化,從而推動工業效益進一步躍升。
提升工業發展效益要堅持金融助力。金融是經濟的“血脈”,實體經濟的各行各業都需要金融支持。工業是重資產行業,資金需求量大,平均資金使用周期較長,更離不開金融支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應以服務工業發展為重點。金融在服務工業發展的過程中,要著力降低工業企業融資成本,助力工業提升效益,增強工業自我積累能力。(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喬瑞慶)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文章:保持穩健復蘇還需科技助力
"十四五"時期提升工業利用外資水平的主攻方向
(責任編輯:鄧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