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靈活就業形式日趨多樣。有媒體近日調研發現,在部分靈活就業群眾中,繳納社保存在戶籍門檻、工傷保險缺乏政策支撐、勞動關系難認定,仍是擺在他們面前的三大痛點。
網民認為,靈活就業擴大了人們就業的選擇范圍,是對已有就業形式的有益補充,但如果靈活就業相關問題無法解決,毫無疑問會挫傷群眾的工作積極性。
有網民表示,靈活就業從業者身份復雜,既有通過網絡平臺提供服務但與平臺之間沒有勞動關系的,如電商、外賣騎手;也有靠提供服務獲取報酬但沒有工作單位的,如網絡主播、民宿房東、電競顧問等。其工作地點、時間、用工關系都呈現出彈性化特征,給傳統勞動關系和社會保障制度帶來挑戰。
網民“陳文杰”表示,未來,隨著經濟形勢的恢復以及新職業的涌現,靈活就業對“穩就業”“促就業”將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靈活就業需要解除靈活就業人員的后顧之憂,建立適應靈活就業的社保制度和必要的支持政策,建立適應新就業形態的勞動工時、勞動定額、最低工資、社會保險、安全保障等多樣化勞動標準體系。
網民“張俊”建議,保障靈活就業群眾的權益,一方面,可擴大靈活就業人員社保參保的覆蓋面,進一步明確靈活就業的界定范疇,規范靈活就業的統計方式,加強對失業轉就業群體的就業幫扶。另一方面,盡快完善靈活就業人員參加工傷、失業保險的辦法,打破戶籍門檻,保障從業者的合法權益。
更多網民呼吁,應盡快從法律層面對共享經濟網絡平臺和就業人員勞動關系的成立條件明確邊界、統一標準,更好維護勞動者和用工單位的合法權益。(經濟參考報記者 劉超 整理)
(責任編輯:臧夢雅)